目前虚拟人的应用商业模式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商业应用场景已由最初的数字娱乐场景迅速扩大到媒体、金融、电商、服务、教育、广告等行业,虚拟人商业化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品牌代言、直播带货、新闻主播、真人客服……“无所不能”的虚拟人已经渐渐开始赋能千行百业并走进大众视野。而大众对数字生活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智能手机和消费级VR硬件的应用,也让虚拟数字人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30多个地市出台支持虚拟数字人发展的政策措施。而据《2023年数字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2022年数字人相关企业数已超过24万家,数字人产业市场规模达1464亿元,同比增长57%;预计2025年全国数字人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40万家、数字人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元。
目前,很多公司因为虚拟数字人的应用获得了可观的收益。2020年11月,虚拟女团A-SOUL火了之后,乐华娱乐的泛娱乐业务收入从2020年的2110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3790万元,主要原因便是A-SOUL的商业发展产生的收益。
虚拟人正处于风口之上,有哪些企业正在布局?它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未来,虚拟人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虚拟人是技术手段实现的具备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产物。虚拟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QY球友会官网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例如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
按照应用场景,虚拟人的主流分类主要有三种,身份型虚拟人、服务型虚拟人、虚拟偶像型数字人。其中,身份型数字人主要指在虚拟空间中围绕真实人物打造的数字形象,目前应用案例较少,仅在真人明星品牌代言、营销推广中有所涉及。
目前更受市场欢迎且较为普及的是服务型虚拟数字人与虚拟偶像型数字人;服务型数字人比如虚拟客服、虚拟导购、虚拟讲解员等,主要用于替代真人提供咨询、播报等基础客户服务,在打造虚拟IP方面的探索相对不足;而虚拟偶像通过定制化形象、声音等迎合消费者喜好,通过深度IP运营建立粉丝经济,并通过品牌推广、参演节目、直播、周边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及品牌推广。
那么,大众对于虚拟人概念的认识又呈现怎样的趋势呢?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受访者对虚拟人的知晓度达88%,常接触到的虚拟人类型有虚拟员工、虚拟偶像以及虚拟主播三种,其中虚拟主播的受众最为广泛,达64.1%。
作为真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的映射,虚拟人既是虚拟世界的基础,也是用户进入虚拟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具体来看,目前虚拟数字人技术已经开始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领域,形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赋能影视、传媒、游戏、金融、文旅等领域。按照应用场景或行业的不同,已经出现了娱乐型数字人、教育型数字人、助手型数字人等,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虚拟数字人制作的技术路线不同,场景应用成熟度也不尽相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落地较多的虚拟数字人应用场景主要以虚拟偶像、虚拟主播、虚拟客服等为主,涵盖文娱、教育、医疗、零售及多种行业。
不仅如此,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的发布,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与虚拟人结合成为可能,AI技术将大幅提升虚拟人的语意理解能力和用户沟通能力,不同领域应用虚拟人自动化水平将得到提升,例如直播带货虚拟主播可以帮助企业实现24小时与客户无障碍沟通、销售产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虚拟人的应用已逐渐“突破次元壁”,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相互交织,为市场开辟了一块属于虚拟生态的空间,潜力与商机无限。
量子匠星创始人王博轩认为,虚拟人行业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由芯片、引擎、操作系统组成的基建层,第二层是由穿戴设备、软硬件交互系统组成的交互层,第三层则是由虚拟人等载体组成的内容层。
由于基建层更多是巨头和天才的领域,不适合大部分创业者,因此,目前虚拟人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聚焦交互层,以技术开发应用为主;一类聚焦内容层,以虚拟人运营为主。
根据技术方向不同,目前业内的虚拟人公司主要有两类背景,一类是游戏动画影视公司,这类公司强在人物建模;另一类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司,这类公司强在AI算法、AI驱动。
游戏动画影视公司在人才、技术积累上有明显优势,包括雪爪科技、多豆乐、吉光喵等虚拟人公司的创始团队不少都来自游戏动画影视领域。
陈凌宇所属的湖南希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湖南的一家动画公司,制作了《虹猫蓝兔七侠传》《斗破苍穹》等知名动画作品。得益于与娱乐圈的关系,对方偶尔会利用富余产能承接一些晚会的明星数字人业务。他认为,“做3D动漫是开赛车,做虚拟人是开民用车,技术差距很大”。
龙头科技企业则利用技术优势为虚拟人开发赋能。2022年初,蓝色光标发布虚拟人苏小妹,进军虚拟人市场,这背后离不开阿里在大数据方面的支持。
创匠科技之所以能顺利开展虚拟人业务,除了本身的技术积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百度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支持。创匠科技创始人刘卫透露,其与百度的合作模式是创匠科技担任产品经理、前端运营角色,百度则负责平台搭建、技术支撑。“我们的虚拟人技术100%来自百度”,刘卫补充。
以游戏动画影视公司为例,这类公司的优势是IP版权和内容运营。有观点认为,借助虚拟人技术,包括孙悟空、葫芦娃等知名IP可以化身虚拟人,发挥新的价值。因此,坐拥大量IP版权的游戏动画影视公司在虚拟人行业有天然优势。
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傅斌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未来华策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是虚拟形象打造,“形成以《刺杀小说家》《寻秦记》为代表的华策集团的虚拟形象IP矩阵”。
量子匠星创始人兼CEO王博轩介绍,公司原本是一家视频号MCN,但真人主播存在的问题让他决定成立新公司,开展虚拟人业务。“真人主播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还存在合约风险,可能刚孵化成功,主播就跑了。”
事实上,包括遥望网络等头部MCN都曾尝试推出虚拟人。对内容的了解、对流量的把握,让不少MCN相信,自家虚拟人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另一类是直播电商公司,这些公司更多是用业务需求倒推虚拟人业务。例如花脸AI原本是一家刷脸支付公司,一度做到业内头部,但因为近年来遇到的多方面原因,公司不得不考虑转型。让负责人刘威下定决心做虚拟带货主播的是义乌的一次电商沙龙。这次沙龙让他了解到,传统电商企业过得很难,希望靠直播带货转型,但做店员直播找不到合适主播,做达人直播是赔本赚吆喝,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虚拟带货主播便是选择之一。
最后一类是品牌公司,它们更希望靠虚拟人树立品牌IP。李未可是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AR科技潮牌及虚拟IP形象。公司合伙人李恬介绍,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智能硬件产品企业,主力产品是AI+AR眼镜。李未可作为虚拟人形象最终将落地在眼镜中,与用户进行智能交互。
“李未可推出后很快就收获了大量粉丝,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欢。我们希望通过李未可和Z世代建立互动和沟通渠道,树立科技潮酷的品牌形象。” 李恬说。
越来越多企业的涌入,也为虚拟人产业带来新的变化。例如通过技术实力减低虚拟人制作门槛,促进虚拟人从专业级到消费级的转变。
以传统的底层架构技术,打造一个超写实的虚拟人耗时长,过程也相对复杂,通常需要经历建模、驱动和渲染三个主要阶段。
天娱数科旗下子公司元境科技创始人兼CEO王智武早在 2016 年就入局了虚拟数字人赛道,他表示,如果使用人工建模,考虑到中途反复修改等不确定因素,一般要花费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成本也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而天娱数科与银牛微电子于今年7月达成战略合作,初步规划了三款产品,分别是 3D 深度相机、3D 摄像机和数字人 3D 数据采集系统。其中3D 深度相机主要应用于虚拟人扫描与自动化建模,能优化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流程,降低生产周期,加速数字人低成本批量生产,为虚拟数字人的普及铺平道路。
在半导体行业有着20年研发与管理经验的银牛微电子 CEO 钱哲弘谈道,比起传统相机扫描采集的 2D 数据,银牛微电子自研的 3D 双目立体视觉及多传感器融合视觉处理的人工智能芯片,可以让这款相机直接采集 3D 数据,节省了将 2D 转为 3D 的算力资源和时间成本。
除了利好从业者,这款3D深度相机也将极大降低外行人的使用成本——无需学习操作界面复杂的三维软件,像拍照一样使用3D深度相机,“人人都可以成为建模师。”钱哲弘说。
今年,虚拟人在直播电商行业彻底火了。在不少直播电商看来,降本是虚拟人最显著的价值之一。对于虚拟人的应用第一节省了人员的成本,第二节省了一部分的培训的成本。
举例来看,在杭州一个主播每个小时的费用是300元至500元,再加上运营以及场控,单个直播间的一个月费用至少5万元。如果算上采购灯光、相机等设备,以及租场地和布景的费用,还有其他的一些物料,直播间的成本还会更高。
而虚拟人直播间大大降低了成本。虚拟人供应商通过输出一路信号,这路信号里面包括场景、主播、话术等,直播间通过窗口捕捉的形式,用OBS推流到抖音、快手或者淘宝等平台后就立马可以开播,每个月的价格仅为2000块钱左右。
鲁班七号副总裁刘洋在采访中表示:“与真人主播相比,数字人直播间的成本仅为它的1/25,本质上来讲,只要数字人直播间的效果能够达到线,就不算差。”并且实测下来,数字人的效果能达到线,甚至比真人主播还要好,这就是当下的一个机遇,它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商家不能开播以及播不好的情况。
专家认为,目前虚拟人的应用商业模式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商业应用场景已由最初的数字娱乐场景迅速扩大到媒体、金融、电商、服务、教育、广告等行业,虚拟人商业化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虚拟人的业务模型也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多企业和品牌将加速布局“虚拟人+虚拟场景”赛道,迎来更多商业化落地应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