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主旋律文艺作品越来越摒弃自上而下的单一化创作模式,从雅俗共赏的人民美学审美出发,不仅实现了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更强有力地达成了对年轻群体的情感召唤。诚然,这一转变一方面源于主旋律作品艺术风格的凸显,另一方面得益于新技术的高质赋能。可以说,新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有效路径,即习强调的“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可能。新技术作为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重塑多样化的文化景观,强化沉浸式的具身体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性”的美学内涵。
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主旋律作品拥有更为年轻化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以及以小见大的表达策略,从而构成了多样化的主旋律创作文化景观。在近些年的大量主旋律影视作品中,新技术手段延拓了主旋律的文化景观与诠释向度,成为点燃年轻群体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
动态捕捉技术、AR/V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制作效率,还丰富了作品的叙事手法,提升了观众的互动体验。可以说,新技术的使用,使主旋律作品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和多样化地展示故事内容和文化价值,增强了普罗大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更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青年人的审美能力。《流浪地球》中利用多重技术呈现的视觉效果满足了年轻观众对影片画面的期待。同时,利用CGI技术展现的地球景象与外太空世界也成为年轻人想象力得以延展的有效例证。
此外,新技术还打破了主旋律作品的线性叙事结构,将层次丰富的微观化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与传统主旋律叙事相比,新技术使得非线性叙事、互动式剧情等新的叙事手法成为可能。在《金刚川》中,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如数字编辑、实时渲染和虚拟制作等技术,从而呈现出了“多声部”的金刚川故事。具体而言,《金刚川》并未将各自独立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而是在数字编辑技术加持下,以个体微观化的视角,对同一时间线中的相同境况进行差异化讲述。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观众观看时的突兀感,使得叙事更加流畅自如的同时,还富有多重表达视角,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新技术使得主旋律影视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而是在创新化的叙事结构中,建构了以小见大的微观化叙事机制,重塑了多样化的文化景观。
实际上,主旋律作品中的新技术手段往往能够为观众带来基于具身认知的沉浸化体验,这意味着新技术已经成为增强观众审美接受的一种有效方法。换言之,新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与观赏体验,而且强化了审美主体的情感愉悦,并进一步加深了对道德情感的认同,激发了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如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和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可以产生高度真实的视觉效果,完美再现历史事件和重大场景。
在《长津湖》《跨过鸭绿江》等主旋律影视作品中,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生动地还原了历史战役的震撼场面,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例如《长津湖》中拍摄七连志愿军战士的冲锋画面,多次使用高帧率摄影和特定镜头技术(如Steadicam、无人机拍摄)捕捉动态战斗场景,使画面更加流畅和细腻,增强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沉浸感,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再认识以及由此所生发出的具身化的情感共鸣。毋庸讳言,相比于传统主旋律的历史场景营造,新技术的助推使观众对主旋律作品产生更为具体化的移情效用。
具身式的沉浸体验还需要创新的视听技术支撑。例如3D音频和杜比立体环绕空间音效可以模拟声音在不同空间中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感受到声音的方向和距离,从而增强自然现实的沉浸感。例如,在《流浪地球》中的推进器启动时的轰鸣声,通过环绕声技术营造出震撼的效果,增加了场面的紧张感和壮观性。独特的机械声、电子音效等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未来世界的科技感和神秘感。一言以蔽之,新技术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和应用,极大地强化了主旋律作品中的具身式沉浸体验。不仅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重大事件和人物情感,还进一步增强了主旋律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事实上,新技术在丰富主旋律作品的人民美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美学强调作品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而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主旋律作品可以更生动、深入地呈现这些内容。利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复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乡村和重大事件的现场,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例如《功勋》《光荣与梦想》《山海情》等主旋律电视剧,通过新技术细致化的场景复原,让观众领略到不同时代的变化,昭示了“人民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
人民性美学的显露应当将主旋律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先进人物塑造当成是关键要素或重要参照。要想成功塑造一位先进人物,必然要基于细腻的情感认同。在这种意义上,新技术较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纹路。如高动态范围成像(HDR)和4K/8K超高清技术可以捕捉更细腻的画面细节和色彩,使得人物的表情和情感变化更加真实、生动,将先进人物的成长史浓缩在时代发展的改革史与家国进步的事业史之中。
总的来说,新技术手段为主旋律作品注入了活力和创意,使得这类作品在视觉效果、叙事手法、情感表达等文化景观层面以及具身体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好地传达和丰富了人民美学的内涵。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主旋律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在全球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纽带作用。(韩贵东)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QY球友会官网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