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技术院
技术研发
世茂能源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8-24点击数: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D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行业,及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大类下的“热电联产”(分类编码:D4412)。

  报告期内,能源电力行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能源安全保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推进形成消费侧转型合力,加快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

  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旨在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深化能源改革创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经济思想、习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在国家加快推进落实“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电力市场体系设计的方向应进一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需要,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调节能力,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推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上半年全国发电量稳步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创新高,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1亿千瓦,同比增长51.6%;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9%。1-6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666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71小时。1-6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441亿元,同比增长2.5%。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540亿元,同比增长23.7%。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6,5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44,354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6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第二产业用电量30,6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

  热电联产指利用锅炉产生的蒸汽对外供热,同时在供热过程中利用汽轮发电机产生电能的生产方式,是热能与电能的联合高效生产。热电联产一般采用“以热定电”的原则,主要目标为满足所在区域热负荷的需要,并根据热负荷的需要制定最佳运行方案并同时进行发电。2016年发布的《热电联产管理办法》规定了热电联产的规划建设、机组选型、网源协调、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该办法为热电联产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了详细的指导,确保行业在保障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的热电联产技术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未来较长时间内不会出现行业性的技术迭代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改进新的燃烧技术,锅炉和汽轮机组向超高压、亚临界等更高参数的方向发展,以及不断实现更高要求的超低排放等,即向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在全球都在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氛围下,近期能源的合理利用被多次写入国家相关政策当中。2024年上半年,中国热电联产行业继续受到政策支持,多项新政策和发展规划推动行业向高效、环保方向发展。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该意见为全年的能源工作提供指导,包括热电联产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但受可再生能源电力随机性、波动性影响,煤电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能源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对标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加快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有关要求,统筹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明确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因此,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热电联产将继续发挥其高效和环保的优势,为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贡献力量。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量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体来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以焚烧处理为主,2020年7月发改委、住建部与生态环保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焚烧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的地区,适度超前建设与生活垃圾清运量相适应的焚烧处理设施,到2023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24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2024〕7号),其中涉及垃圾焚烧的内容如下: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废弃油脂等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和安全标准,且技术可行、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置部分固体废弃物。其总体要求包括: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此外,意见还从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加强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涵盖加强工业废弃物精细管理、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引导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规范化、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等内容。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热电联产发展,鼓励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生物质发电补贴也优先支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逐步重视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的产业化发展,未来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应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双重要求,垃圾焚烧发电供热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和垃圾处理的首选方式。

  我国在全球双碳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践行“双碳”战略,可再生能源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为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外贸出口、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国家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全力增加清洁电力供应,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新成效。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8%。其中,水电新增499万千瓦,风电新增2,58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1.0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16万千瓦。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其中,水电装机4.27亿千瓦,风电装机4.6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7.14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530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11.7亿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同比增长23.5%,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量1,0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情况等均未发生重大变化。世茂能源是以生活垃圾和燃煤为主要原材料的热电联产企业,主要产品是蒸汽和电力,为客户提供工业用蒸汽并发电上网。世茂能源以“提供清洁、高效、稳定、可靠的综合能源服务”为宗旨,通过焚烧处置将垃圾转变为清洁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公司采取“以销定热、以热定电”的经营模式,在优先保证园区供热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锅炉产汽量及汽轮机配置,蒸汽进入汽轮机推动其进行发电并排出蒸汽用于供热。公司的供热价格采取煤热联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上网电价由国家发改委统一规定。

  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原材料包括燃煤和生活垃圾,燃煤由公司自行采购,生活垃圾则由余姚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运输提供,无需采购。对于其他一般固废垃圾,由营销部主动联系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固废处置费。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动力煤。公司运行管理部和物资采购部每月初根据燃煤库存情况预估当月采购数量,并由物资采购部安排采购。物资采购部向长期良好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询价,采购价格参考秦皇岛港动力煤市场价格作为依据,通过对供应商报价的对比,最终确定供应商。燃煤到货后由技术研发部的综合分析室进行抽样化验,检验成分是否满足合同要求,验收合格后入库。公司所需原材料的市场供应充分,采购量保持稳定。公司在保证生产需求的基础上维持合理库存,以满足生产需求。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热,以热定电”的生产方式。公司24小时不间断生产蒸汽,并根据客户实时用热需求安排实时蒸汽的产量,并在供热过程中,通过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并上网。如锅炉生产的蒸汽量大于下游客户的蒸汽需求量时,则通过抽凝机组发电来消化冗余蒸汽。公司的实时供汽量根据热用户的蒸汽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该过程主要通过安装在供热管道的流量计、温度压力变送器的实时参数来对锅炉的投料量、负荷进行调节控制。

  公司所生产的蒸汽以直销的模式供给客户,工业蒸汽以吨计量,按月结算,公司每月以客户端热计量表上的客户蒸汽使用量及当月汽价制作确认表,待客户签字确认后,以上述金额作为收入确认依据。

  蒸汽销售采用煤热联动的市场化定价,公司根据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合理制定供热销售价格,具体供热销售价格标准及确定办法如下:供热销售价格=煤热联动价格+脱硫脱硝热价+其他。公司每月将编制完成的《蒸汽价格调整通知单》发送给用热客户,以通知本月汽价变动情况。

  新增用热客户向公司提出用热申请,双方经协商后签订供热协议,明确供热参数如用汽量、蒸汽压力和温度等要素。公司根据新增客户的预计用汽需求情况,收取一定金额的开口费,并负责安装铺设供热主干管路到热用户厂区,由用热客户承担其厂区内的管线建设。

  根据公司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签署的《购售电合同》,公司所生产的电全部并入宁波电网,销售给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实现上网后再由国家电网销售到电力终端用户。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本公司发电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0.65元(含税),并按实际上网电量予以并网结算。

  公司是余姚地区唯一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中心,余姚各街道、乡镇的生活垃圾除厨余垃圾中进行生化或堆肥处理的部分、可回收垃圾中进行资源再利用的部分及有害垃圾外,均由公司负责焚烧处理;同时,公司不断扩展公司的固废处理经营业务范围,积极开拓固废收集与处理;因此公司作为余姚地区唯一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和主要固废处理中心,区域独占地位具有可持续性。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董事会及经营层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充分利用园区地域及技术优势,积极稳妥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环保质量要求;积极拓展原料渠道,降本增效,为周边园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热源,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快高质量构建区域内能源供给体系;深入贯彻学习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新“公司法”,提升资本市场信心;各项工作平衡有序推进,安全环保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484.71万元,比上年增加3.7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5,540.54万元,比上年增加2.6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765.58万元,同比下降32.07%;扣非后净利润7,444.44万元,同比下降20.85%,半年度末总资产规模142,422.3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127,121.02万元、分别同比下降5.99%、2.18%;基本每股收益0.42元,同比下降32.26%。报告期内受煤热价格联动影响,虽蒸汽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公司蒸汽销售量有所上升,导致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公司上半年主要经营工作情况如下:

  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公司在生产运行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管理要求,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优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及任务,严格执行安全例会制度,制定月计划,落实安全生产,加大相关人员的安全考核管理和监督工作。安全管理教育更加扎实,积极开展2024年度全员消防演练、危化专项演练,持续落实新进员工上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抵御重大灾害事故的能力。积极自主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对厂区消防设施进行常规检查,确保设施处于正常状态。报告期内无重大安全及环保事故发生。

  公司坚持把技改研发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增效益的重要手段。研发部门推动技改实施,加强重点技改项目的跟踪检查,通过对设备工艺进行改造或大修,大幅提高设备的运营效率,提升安全保障,为运行工作保驾护航。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沼气入炉项目”,DCS系统升级改造,DCS系统能够让运行的各个部门实现数据互通,实现生产运行的综合管理;跟进ACC自动控制系统优化及系统程序调试工作,部分锅炉实现自动化焚烧,增加产出的稳定性,促进了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上半年度,公司各项目管理分工落实、责任到位,精心组织、合理规划,控制成本、抓质保量、严格考核、高效运作,根据公司总体规划高效有序推进公司项目建设。截至报告期末,“燃煤热电联产三期扩建项目”二炉二机基本安装完成,配套辅机系统安装及整体调试正在推进中;“日处理500吨垃圾炉扩建项目”在垃圾炉投入运营的基础上,垃圾炉配套的抽凝机正在安装调试中。同时配套热网及新增中压蒸汽管道已按装完成,保障客户及时稳定用汽。上半年有序推进“垃圾炉湿法脱酸项目”改造,综合提升环保要求,一系列技术项目改造,有力保障了公司今后运营能力。

  公司积极推动规范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了“三会”运作,公司积极推进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根据《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23年修订)》,及时修改了《公司章程》《独立董事工作制度》《董事会议事规则》等公司制度,并且新增了《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工作制度》,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保障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和投资者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公司还积极参与监管机构的活动和培训,并与监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监管政策和要求,提高了公司的合规水平,降低合规风险,学习“新国九条”和新《公司法》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提升资本市场的信心。

  公司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制订环保投入计划,按计划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根据公司最新的环评要求,公司新增了“垃圾炉湿法脱酸”并加大了污染治理设施的提升改造,同时,公司增加了氢氧化钙、小苏打和氨水等环保辅料的投入。环保的持续投入让公司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减少废水、废气排放,公司采取废水回用、沼气入炉等,不但从源头减少各种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每年还可节省不少的费用及增加公司的收入。

  公司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项中心任务,重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地位和支撑作用,在制度上优化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运行人员等级考核晋升管理制度》,制订了《调薪管理规定》,在人才储备上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双管齐下,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为公司发展提供源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公司重视企业文化和员工福利,发挥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三、风险因素

  热电联产企业安全生产体现在设备连续、安全、可靠的运行。如果因自然灾害及运行、维护不当发生事故,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供热企业的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是指热水锅炉运行时的风险,高温热水锅炉在运行中,如果出现违章操作、安全附件失灵等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超压、超温、汽化、爆管等事故,如处理不当会引起锅炉爆炸。高温热水锅炉在密闭状态下运行,当压力超过设备承受压力时,可能会造成事故。因此,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公司日常运行的工作重点,公司认真接受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消防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公司各部门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制定了追责制度,建立了全员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并且通过了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采用具有高安全标准的设备,并对锅炉压力、温度、管道设施压力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对危险源建立了巡视排查制度,同时对锅炉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岗前安全培训,确保工作人员遵守规章制度。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出现重大供热安全责任事故,未因安全生产原因受到处罚。尽管公司在供热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了严格的内控制度,但一旦出现未严格执行的情况,仍然存在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可能,从而对公司运营造成较大的损失。

  公司经营业务的主要原材料为生活垃圾与煤炭,对供热业务而言,因为公司供热价格实行煤热联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在煤炭价格上涨时,供热价格同步上涨,而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无成本的生活垃圾与采购的煤炭两部分,因此,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供热业务毛利率上升。另一方面,对发电业务而言,因为上网电价由国家政策统一规定且较为稳定,一般情况下,煤炭采购价越高,发电业务毛利率越低。因此,基于煤热联动的定价机制及公司的经营特点,公司存在因煤炭价格大幅波动而导致经营业绩不稳定的风险。

  生活垃圾是公司主要生产原材料之一,生活垃圾的供应量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益。公司处理的生活垃圾由余姚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运送至公司,其供应量主要受到余姚地区的垃圾收运体系和人口数量及生活习惯的影响。现阶段,公司是余姚地区唯一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生活垃圾供应量稳定增长,但不能排除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余姚地区居民人口数量或生活习惯的变化,导致生活垃圾供应量增加量不及预期甚至下降,使得公司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经营业绩。公司将根据环保监管要求、市场变化情况,积极开拓固废来源,努力满足垃圾炉的生产经营要求。

  公司5号垃圾炉改扩建项目垃圾炉已于2024年年初投入运行,三期项目也将在2024年年底前建设完成。随着项目建成投产后陆续产生效益,公司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将大幅提高,新增固定资产折旧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将会被本次投资项目新增的销售收入消化。上述项目可行性虽经过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大会的讨论及审议通过,但项目投资是基于以前的市场环境及对未来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还要受未来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公司的投资项目存在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的风险,不能如期产生效益或实际收益低于盈亏平衡点的收益,则新增的固定资产折旧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位于余姚市滨海新城,作为区域性热电联产企业向中意宁波生态园,及周边电镀、食品园区提供集中供热。根据2018年5月公布的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包括中意宁波生态园在内的宁波前湾新区是浙江湾区经济的重要布局。中意宁波生态园是浙江省唯一、全国仅有的8个国际合作生态产业园之一。园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以企业为核心,多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和宁波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吉利整车制造等一批旗舰型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投产。作为前湾新区西部新兴产业区的主体,中意宁波生态园布局“4+1”产业,“4”即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四大产业基地;“1”为中意启迪科技城。中意启迪科技城由清华旗下启迪控股与中意宁波生态园共同打造,总规划面积约1500亩,是浙江省内首个创业创新基地。2024年上半年,园区新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55.09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共1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此芯科技);实现宁波市外实到内资10.37亿元,浙商创业创新资金10.74亿元,外资到位2,076万美元,同比增长277.45%。紧随着中意宁波生态园的快速发展,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公司于2009年完成一期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并开始扩建二期垃圾焚烧项目,于2011年完成建设投产,成为国内较早进入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垃圾焚烧项目投产后,余姚各街道、乡镇的生活垃圾除厨余垃圾中进行生化或堆肥处理的部分、可回收垃圾中进行资源再利用的部分及有害垃圾外,均由公司负责焚烧处理。一般情况下,一旦在一个县市区已经建立了垃圾焚烧项目,后续其他企业将难以进入该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1)一个地区的生活垃圾数量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基本稳定,垃圾焚烧处理企业的建设规模往往与该地区的生活垃圾数量相匹配;(2)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属于邻避项目,一旦当地已有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建设新项目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公司在余姚地区具备固废处理的先发优势,也为公司发展成为余姚地区的静脉产业园创造了优良条件。

  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服务于公司,在十余年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垃圾焚烧、燃煤热电联产行业管理经验,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系统化技术标准和运营模式。公司获得“垃圾焚烧厂无害化等级评定A级”,并多次被评为“环保良好企业”。公司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构建5S现场管理体系,并建立了完善、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且严格地运用在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目前,公司已上线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生产经营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坚持以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为主导,建立了成熟的技术研发体系,并培养了行业内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垃圾焚烧、燃煤热电联产行业管理经验,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系统化技术标准和运营模式。公司持有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包括调整现有垃圾处理技术、燃煤热电联产技术等,以提高供电供汽运作效率,并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作为国内较早进入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领域的企业之一,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具备较为完备的技术和人才储备。2023年公司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再次认定,公司曾荣获“宁波节能先进单位”、“宁波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称号,公司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同行业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本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

  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原材料指数报2051.98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海螺水泥等

  8月23日晚间公告集锦:力源信息高管及控股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1262.84万股

  中证海外中国内地企业互联互通信息技术指数报881.00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华虹半导体等

  已有19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84.21万股,占流通A股7.11%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2.45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QY千亿球友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