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技术院
技术研发
科技创新认知报告:近八成公众对科创前景乐观
发布时间:2024-09-09点击数:

  公众如何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创新主体的贡献和科技创新的前景?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发力点是什么?

  为更全面了解公众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认知、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识别科技创新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为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支持,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面向全国问卷调查了3114名以18~60岁为主的居民,了解全国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度。

  9月6日,“洞察科技脉动,构筑创新桥梁”报告发布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报告》在会上发布。

  报告显示,在科技创新成就方面,公众对于5G通信、消费互联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表现出较高认可度和满意度,总评分均在4.5分左右,也表明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惠及每个人。

  相比之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总评分低于4分,而且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其评分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指出,公众尤其高学历人群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认可度有限的调查结果值得关注,这表明相关技术尚未让大众感受到切实利益。未来在不断推进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同时,还需结合具体场景,推动更多应用创新、产业创新。

  对于不同创新主体的贡献,公众对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及政府在科研创新方面所做贡献认可度较高,科研院所(4.43分)、民营企业(4.29分)高位前两位,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创新评分相对较低,分别为4.01分和3.38分。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翔认为,民营企业处于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之中,因而更具创新的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充分肯定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对于科技创新贡献,弘扬企业家精神,加速国家科技创新步伐,引领发展新动能。

  在对企业的创新成果评价中,无论是第一梯队的华为、大疆、比亚迪,还是第二梯队的腾讯、科大讯飞、小米等,也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创新贡献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调研报告认为,这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有关,2023年民营上市企业整体研发强度达3.7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2.21%),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和腾讯,在世界范围内也位列前 20。

  当谈及广东深圳多家企业排名靠前时,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起,企业家、创业家精神与文化给深圳带来了技术革命,诞生了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高技术企业,实现了从“空白地”到“技术高地”的转变。要继续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在全国发扬光大,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环境。

  投入和成就之外,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前景,有近八成的公众持乐观态度。具体而言,在硬件领域,表示“非常乐观”(23.96%)和“比较乐观”(53.69%)的占比为77.65%;对软件领域创新表示“非常乐观”(28.9%)和“比较乐观”(49.61%)的占比达到了78.51%。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我们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创新人才流失和短缺”以及“国内创新环境和生态不够完善”,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外部地缘政治风险”“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也是公众较为担忧的因素。相较而言,公众对于“企业参与创新意识不强”和“资本不够活跃,对创新支持不足”表现出更少的担忧。

  怎样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和“提供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是公众最为认可的3个关键着力点,且大幅领先其他因素。

  具体举措中,最受公众认可的是教育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交流。96.31%的受访者认为国家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深度改革,以更适应创新人才培养;96.2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要建设科技创新的“新型制”——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制,“新型制”的最大特色是尊重市场和科技发展规律;96.15%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中国科技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向外部学习,要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交流。

  除了分析公众对科技创新现状的认知、对科技创新面临挑战和发展驱动力的看法,对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报告》也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系统性归类,并从组织惰性、政策环境、行业市场、企业家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回归分析。

  可以看到,企业家奋力拼搏、勇于冒险的精神特质不仅能推动企业在的创新发展,还能在资源和资金获取上带来显著成效,是企业在商业和市场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综合调查结果,研究者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与生态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第二,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平衡科技创新中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第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更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第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五,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强化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为科技创新打造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尹西明表示,科技创新既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也需要有力主体和有容社会。要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通过有容社会的支持,培育有力主体,激活有效市场,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生命科学学院邓诣群教授团队揭示UPF3B与IRE1α互作调节细胞内质网应激的新机制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