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第4场)。介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市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一)创新主体队伍持续壮大。一是健全梯次培育体系。鼓励科技型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突破100家;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8%、超过全省平均。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行企业研发项目备案制,引导企业找准攻关方向、加大研发投入,我市R&D经费投入增速连年超过全省平均;支持企业加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2024年我市18个项目获国家、省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
(二)创新成果转化持续加速。一是促进产学研精准对接。围绕主导产业,绘制“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促进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融合,目前,全市合作高校院所突破200家,其中“双一流”高校64家、“国字号”研究院所31家。二是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新备案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家、总量达到4家;2个先进单位、6个先进个人获得省科技金桥奖表彰;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6.7%,在全省排名提升10个位次。
(三)创新平台建设持续突破。一是推动平台扩面提质。实施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今年新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超200家;对照国家、省级建设标准,推动平台优化升级,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60家,其中,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数量居全省第1。二是深度激活平台效能。强化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引导平台发挥支撑作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市产研院、碳材料院、稀土院等产业创新平台不断探索新模式新路径,紧扣我市重点产业链,引进一批高质量产业化项目。
(四)创新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一是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科银企对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今年以来,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417笔。二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育。优化引才育才用才机制,推动企业通过柔性合作、共引共用等方式引进创新人才,优化人才配置,强化人才支撑,全市合作院士达到59人,累计入选省级以上重点科技人才工程79人。
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扎实推动全市产业质态不断优化、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近年来,各地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涌现,可以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股源泉活水,请问新型研发机构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机构,我市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
新型研发机构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通过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能够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市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动力、新平台。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济宁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标准》,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在我市设立或与我市共建研发总部或研发机构。二是坚持创新推动。探索全新研发平台建设运营体制,大力支持校地共建、企业自建、民间自办等多种投资模式。实行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以灵活的薪酬机构激励科研人员,大大缩短技术研发到形成产业的转化过程,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三是多措并举培育。充分发挥我市市场主体多、科技创新需求大、新旧动能转换迫切等优势,进一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新型研发机构融资渠道。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扶持方式,帮助其尽快度过政府培育阶段,实现市场化运作“自我造血”,形成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覆盖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等多个领域。
我们关注到,今年济宁市在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方面取得亮眼的成绩,斩获了多个省科技奖项,尤其是兖矿能源项目同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请问我市在科技奖励方面有什么支持奖励政策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营造更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济宁市对科技奖励获得者给予直接奖励支持,对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前三位完成人中的我市人员,按照特等奖200万元、一等奖100万元、二等奖5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获得省科技奖项前两位完成人中的我市人员,按照一等奖30万元、二等奖2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我们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大力促进科研仪器和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无偿发放创新券,用于补助其使用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支持范围主要为依托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开展的研究开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同一实际控制人企业或团队每年最高补助5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共有2928台(套),注册会员用户2398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请问我市在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具体举措?
近年来,我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载体。近几年,我市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家,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家;布局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9家。这些技术转移服务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咨询、成果评估、验证分析、中试和技术熟化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二是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以来,依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组织举办了八期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训技术经纪人550余人。这些技术经纪人有效配置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个关键环节,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政策激励。2022年以来,我市每年优选一批优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优秀技术经纪人,共评选优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0家、优秀技术经纪人20人,共奖补资金80万元。通过政策激励不断提升技术经纪人的价值认同感和荣誉感,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转移服务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产业需求的对接,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最近几年,我市相继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碳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在促进产业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市产研院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济宁产研院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聚焦培育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两大核心任务,从概念模型到实体运作、由探索前行到快速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济宁市实际的产研院建设之路,成为我市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济宁产研院围绕我市“231”主导产业引育新质生产力,通过股权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长春应化所、青能所等“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关键技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项目团队“技术+现金”出资,打造“以投带引”的工作体系。目前,已累计引进产业化项目41个,其中20余个重点产业化项目已投入运营,其中,王耀明博士团队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新组全国三等奖,为山东省同类项目最好成绩,伺服电机、中科新材等分别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
济宁产研院围绕我市“231”主导产业,积极深入企业一线,找准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各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目前,产研院与国内1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联系,推动全市制造业企业与高校院所无缝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项,有力促进济宁市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济宁产研院把服务项目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强化落地项目全流程服务,为项目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帮助项目团队对上争取,1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2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项目企业累计获批省级项目8项。
未来,济宁产研院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技服务产业为己任,聚焦制造强市战略需求,培育高科技新质生产力,持续做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大任务,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产研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