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技术院
技术研发
张雷生 朱 莉:韩国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5点击数:

  韩国一流高校高等科学技术院(KAIST)的课程设置模式国际化,强调营造国际一流学术生态矩阵。本文通过对韩国的世界一流大学KAIST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过程环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建构以参考和借鉴。

  KAIST的办学目标定位于注重原创性研究和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力争成为领导韩国科技产业界的核心人才教育基地和发展核心技术的基地,并最终成为一所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型科学技术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法》规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够应用基本理论的杰出科技人才,促进国家的工业发展;开展长期和短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国家战略性技术进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多样化合作。在政府对教育部和科技部改编合并之前,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是韩国唯一不属于教育部管辖,而直属于科技部的高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韩国政府的高等教育理念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逐渐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转变。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高校院所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环节,包含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课程设置、图书资料以及办学经费等多个子系统。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类型比重以及具体管理运营方式方面,KAIST非常注重借鉴美国研究型中心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并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2021年秋季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为例,学校课程数目多达4171门,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学校和院系都在逐年压缩必修课程所占的比例。

  为了保证授课质量和授课效果,KAIST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小班授课方式进行。通过分析KAIST的课程比例,可以发现该校课程设置中英语授课比例在逐年攀升。学校官网公布的课程统计资料显示,全校2010年春季学期英语授课课程数为391门,而2021年春季学期英语授课课程数则增加为810门,英语授课课程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诸如生物和脑科学工程这些专业更是达到了95%以上。KAIST在2010年外国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从80人增加到500人。2021年的韩国大学综合评价中,KAIST在总共38个指标的22个中都领先于其他兄弟院校,其中KAIST的英语授课比例是特别值得提出赞赏的。此外,随着留学生数目和外籍教职员工比例增加,以及课题项目的来源等国际化指标的改善更是超越了其他兄弟院校。

  在课程设置以及具体管理运营方式方面,KAIST实行富有灵活多样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区别于国内高校的选课模式,KAIST开学的第一周,学生可以边上课试听边选课,感受教授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满意与否,然后再确定是否修该门课程。学校向学生提供了最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KAIST课程设置基本没有任何入门介绍性的内容,而是直奔最新的研究课题和学术前沿。

  KAIST实行严格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科目的考核方式由教授自己决定,每个教授有自己的考核评价风格。KAIST灵活多样、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极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自主钻研的积极性。在这种考核评价方式面前,通过大量地反复阅读高水平的论文,学生自己就可以真正体会和发现创新点,不断满足探索的好奇心,增强不断深入钻研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空间,这正是做科学研究真正的乐趣源泉所在。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自由,对自己的学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KAIST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免试入学和“宽进严出”的弹性学制。硕士毕业年限一般是两年,博士是三年到四年,但按期毕业的寥寥无几。硕士主要侧重课程学习,前两个学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最后两个学期论文写作;博士课程的学习则比较复杂,前三个学期修完30个学分就可以达到参加毕业综合考试的学分要求,剩下的时间要参与大量的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学校对于研究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要求很高,指导教授提出的毕业条件比学校更要严格,甚至要求学生发表SCI文章至少在5~8篇方可毕业。

  KAIST学生刻苦钻研和发奋学习的良好氛围,除了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外,还主要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为了培养最优秀的生产实践科研人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KAIST施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制度”。KAIST倡导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们求知的热情,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对自己的学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

  KAIST现有1个全球英才教育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包括卫星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能源、环境、水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5个研究所(包括生物世纪研究所、IT跨学科研究所、复杂系统设计研究所、纳米世纪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每个研究所下还各设有5个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二氧化碳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13年成立,开发有关二氧化碳资源的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再如仿真机器人研究中心,该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HUBO成为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火炬手之一,创造了机器人传递圣火的首个世界纪录。

  KAIST拥有具备国际水准的教育、研发设施,实施学士、硕士和博士连读制度,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人才,为韩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政府承担了KAIST所有办学经费,得到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的大力扶持。

  KAIST既承担国家课题研究,同时也接受企业委托开发,与三星电子、现代电子、LG半导体、SK通信等多家著名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根据企业需求从事课题共同研究和定向人才培养,所需经费由相关企业提供。此外,KAIST还十分重视国际联合教育与研究。KAIST与国外诸多知名大学皆有合作项目;与10个国家的15所不同的大学共同开发了40个双学位课程计划;还拥有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即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KAIST二氧化碳管理中心。

  KAIST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建立产学合作集群,发展可持续性研究创新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创造型融合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到2031年在教育创新、研究千亿球友会创新、技术商业化创新、国际化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KAIST是韩国最好的三所大学之一,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都很优秀。相对于韩国其他学校而言,KAIST教授学生之间的师生比率最高,教学人员与本科生的比例基本稳定保持为1:6左右。所有的教授都拥有博士学位,外籍老师都是业内的知名教授,专职教授65%以上都来自美国排名最靠前的八所理工类院校。

  充足的财政经费支持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KAIST作为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给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绝大多数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2017年KAIST学生全年人均奖学金达到679.34万韩元,到2018年KAIST学生全年人均奖学金高达748.37万韩元,由此可见全年人均奖学金的金额有所递增。KAIST充足的财政支援,主要来源于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科技项目攻关,科研专利获得在企业内部孵化产生效益,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回报,企业可以继续加大对学校教育和科研的大力资助,继续攻克技术难题。技术的转化和转让以及良性互动的合作循环机制源源不断地为学校注入活力,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使得教授拥有足够高的人均经费,造就了足够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教职员工、学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充足的财政支援称之为KAIST综合实力和学术科研产出的最坚实后盾和保障。

  KAIST凭借其特色化办学得到了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浦项钢铁集团、三星电子、国家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创建世界一流高校可以参照KAIST等国外高校的模式和经验,创建一所规模小、管理机制灵活、学生和教职员工素质高、学科间富于交叉和复合,具有强烈学科生长点的学科群的研究型中心高校。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在如下几方面重点突破:

  首先,要找准自身学校科学的办学定位。KAIST坚持自身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紧盯工程技术研究前沿,致力于培养素质优良、业务精干、专业扎实的工程技术研究人才。这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走“综合化、规模化”模式给予了很好的借鉴意义。要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找“特色”,不求规模和专业学科的齐全,只求办出高水平和鲜明特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凝练学科方向和学科建设资源,发挥学科建设的“反哺”功能。通过科研成果的企业化转化和运营,形成学校和企业的成果转化“无缝有机对接”,从而为学校和教职员工提供充足的办学及人均科研经费,打造出足够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注重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和整合学科建设资源,充分利用学校优厚的学科试验平台,通过人才流动的竞争机制使教师队伍保持一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吸引海内外业界优秀的研究人员作为自己的学科骨干,打造学科梯队和团队建设。既注重礼聘主要领域的一流大师和若干优秀海外华人青年学者,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和竞争公平、评价严格的科研氛围、足够雄厚的教育科研经费支持,来保证注重学校现有人才的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青年人才对自己事业发展有希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和国内外知名度。

  最后,学校各项管理机制要灵活和人性化,通过营造“外松内紧”的学校课程学习氛围、尊重学生自主创新和钻研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吸引大量优秀生源入学后,要精选少数,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人性化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以形成富有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一流的学生队伍。其次,应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学校的财政、人事等方面赋予学校最大限度的自主权,注重加强在基础科学领域投资和扶持力度,从人员配置、机制保障等多方面来切实着力支持基础研究。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教育事业而言,随着国务院颁布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政策文件,标志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入一个新阶段,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近些年,我国重点高校意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逐步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得到了逐步提升。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构成和影响要素众多繁杂,牵涉到学校和国家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因此应不断摸索和借鉴学习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客观实际,尊重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力争研究生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来保持、巩固和强化发展自身竞争力,以质量带动发展,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