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技术院
技术研发
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29点击数:

  千亿球友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天然载体,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主体,担负着科技创新主要需求者、积极推动者、要素集成者和重要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要以满足产品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原则,坚持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应用导向,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科技创新识别评估能力、科技创新协同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建设,努力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为科技自强自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驱动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直接牵引企业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科技识别评估能力,科学识别和评估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明确科技创新工作的奋斗目标、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等,着力解决发展和安全的难点和堵点,不断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努力推动市场应用,赢得市场发展先机。一是深入分析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新趋势,摸清科技创新的前沿热点,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完善前沿科技动态情报分析,综合研判前沿科技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落入“技术陷阱”。积极加强科技创新评估,把握科技创新引领技术攻关、产品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及时跟踪颠覆性高科技的动态,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工作,布局科技创新研究。积极做好未来市场的技术储备工作,努力研发世界先进技术产品,为抢占市场先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国家战略科技贡献力量。二是敏锐感知科技创新的客户需求。企业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需求侧的客户群体,发现和洞察客户的核心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精耕细作,选择科技创新努力方向,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为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突出以独门绝技吸引客户,努力开发先进产品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壮大企业发展。三是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应用前景。企业要紧紧围绕应用场景开展科技创新,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应用场景分析和研究工作,主动寻找市场缝隙,扩大市场机会,突出攻克产品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扫除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场景,通过科技创新的群体性突破,引领产品创新发展,支撑产业集群式发展,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企业要发挥科技创新连接客户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形成科技创新成果为目标,发挥科技创新项目的牵引作用,提高整合外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一是主动发挥科技创新项目牵引作用。企业要发挥重大工程的“火车头”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创新带动发展活力、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和国计民生等,把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与推动改革、形成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坚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的“多轮驱动”,集中智慧和力量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充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重大工程从理念的种子变为现实的参天大树,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积极畅通政产学研用之路。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网络建设,联合政、产、学、研、用五大创新主体密切合作、协同作战,优化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专业技术创新要素,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形成以市场为纽带联结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多重力量相互交融、交叉影响、协同作用、螺旋前进的创新网络。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作,联合产业链上下游跨越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难的障碍,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定期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积极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无缝链接”。坚持激励创新,引导科研机构人员流入企业,将科技创新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发明专利转化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维护创新者的智慧成果,激发科技人才的原创动力。三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企业要始终坚持以国际化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紧紧围绕前沿技术、产业应用等领域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价值链底端入手开展模块化工作的合作,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走出去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将研究机构前移至工业技术发达国家,与合作伙伴或潜在伙伴面对面沟通,学习世界前沿技术工艺,强化技术和产品引进、孵化与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双方开展互补合作,加速先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享受技术红利。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跨国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产业生态圈联盟,加快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在发展中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效率,需要努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配置效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为科技创新工作松绑,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是提高创新能力和获得创新绩效的重要法宝。一是努力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企业要发挥科技创新集聚优秀人才的优势,调整人才引进思路和使用方式,把引进人才的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企业成长、筑巢引凤上,改变人才使用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主动服务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上为科研人员“放权”,在经费管理上为科研人员“松绑”,在人才流动上为科研人员“清障”,在科研评价上为科研人员“减负”,在交流合作上为科研人员“搭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有效利用创新资源。企业要推动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创新、文化、制度等要素有机组合,探索推行以技术需求为导向的“众包悬赏式”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和研发经费资助方式,推动发展科技金融,联合创立科技创新基金,促进风投、创投、天使投资机构发展,推动产业、科技与金融融合,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支撑。以产业链为主线,推动产业链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合作创新,分享合作经验、开展技术转移等工作。联合同行业同类产品的企业合作研发,开展共性技术、行业标准和互授专利技术等竞争式合作创新。进一步营造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模式。三是科学激发创新活力。企业要采取措施推动创新环境、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力,领军企业积极牵头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提高科技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好股权激励工具,一次分配重点考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贡献率,二次分配重点考虑科技创新商业化发展和核心人员团队的稳定性。加大科技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研发“专精特新”产品,更好地发挥制造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作用,让科技创新元素竞相迸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需要企业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贡献积极力量。(钱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