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从研发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是最困难的。对我们来说,我们面向的是企业,是大批量的生产,必须保证90%甚至98%的成品率,那才叫做可以孵化的技术。工厂生产的时候只要是有残次品出现,那就是在不断地否定我们的技术。”广东省科学院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于近日揭晓,由王娟主导的“长寿命铁基耐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推广奖。
据介绍,该项目以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基耐磨复合材料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深耕粤东西北地区的钢铁耐磨材料行业,近三年,项目团队技术推广至粤东西北企业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2.16亿元,进一步优化了与大湾区的产业结构配置,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王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粤东西北地区创新能力不足、自身造血能力不强,人才也很匮乏,因此团队依托广东省科学院在各个地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带着技术、人才、资金扎根粤东西北地区数十年,为当地企业做好服务,有效打破企业的信息屏障,减少低效盲目研发投入。
南方财经:长寿命的铁基耐磨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包括哪些?这个技术成果是怎么实现转化?
王娟:我们主要是围绕钢铁耐磨材料做工作,主要应用的场景是水泥、电力、矿山、冶金等领域。我们团队这些年主要是开展了两部分工作,一部分是把钢和铁两种材质复合在一起,另一部分工作是把陶瓷和钢铁复合在一起。通过这两种技术的落地,使得原来单一金属材料配件的使用寿命能够翻倍,这是我们主要的技术点。
通过前面10多年研发的积淀,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可以落地的一些技术成果。一方面通过的转让和的许可,给一些企业去实施和运用,另一方面,团队也把相应的一些知识产权成果和技术,带到粤东西北地区,进行落地孵化,目前孵化了两家公司。还有就是通过广东省科学院的平台,在粤东西北地区设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这些研究院形成点对点扶持,实现团队技术的落地。
从研发到生产,我们经常讲“最后一公里”是最困难的。广东省科学院要做的事情就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事情。我们面向的是企业,是大批量的生产,要求90%以上的成品率,我们真的是花了很大的心力来做这件事情。一个技术能够保证60%的产品是合格的,那不是一个技术,那只是一篇科研文章。必须保证90%甚至98%的成品率,那才叫做可以孵化的技术。工厂生产的时候只要是有残次品出现,那就是在不断地否定我们的技术。所以成果向粤东西北去推广的这个过程,除了解决路程上的山长水远各种困难之外,我们这些年特别努力地做好科研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财经:这个项目从珠三角推广到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的难点在哪?团队是怎么去突破的?
王娟:粤东西北地区是广东欠发达区域。整体上来说,它目前显示出来的落后实际上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以及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想要投入,但有时资金投下去以后没有人才来支撑相关的研发,另一方面,本身技术研发的成本和周期都比较长。县域技术同质化比较严重,靠某一个教授和专家自己个人单打独斗可能信服力不够,所以背靠广东省科学院,依托科学院在各个地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拥有了比较强的说服力,在前期就跟企业去做长期的技术对接。
从人才来说,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才非常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广东省科学院有比较好的体系、体制和机制,能够让专家、人才仍然保留广州这边的编制、待遇,但是人能够真正扎根到粤东西北的企业中,为企业做服务。所以我们有人、技术和资金,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南方财经:项目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这些项目是怎么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实?
王娟:这个技术主要应用于长寿命的耐磨材料。这种耐磨材料主要是在一些机械配件消耗性的关键零部件,比方说修路修桥、填海造陆、城市建设,还有水泥电力等。比如修路修桥需要用到石子和沥青。之前用单一的金属材料来破碎石子,破碎一吨的石子可能是要500公斤金属材料的消耗。用了我们这个技术以后,就降到一两百公斤的消耗。所以对于金属材料领域来说,我们是降低了消耗、降低了能耗,并且节能节材,降低更换配件的频率,也就减轻了工人操作的工作量。
我们团队在2018年的时候带着人才、带着资金在梅州平远县落地了一个项目,落地以后这家企业主要的产品就是做破碎机的零配件,主要应用于旧房改造,还有破碎比较旧的桥梁和路面的大型物料。目前,全球顶尖的路面机械企业,它的机械零配件全部应用了我们团队的产品,这让团队非常骄傲。
因此,我们在梅州做了很多工作。这个企业在2021年的时候就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地来说也是一个强心剂。因为平原县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落地之后,这个企业带来了挺多的出口额,对周边企业做出口业务也有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也让大家看到了工业品出口的一个路径。所以对于欠发达区域,我们的技术和团队的眼界在各个县域还是有一些隐形的助力。
王娟:我们这个技术里面有一个亮点,也是难点,就是把陶瓷和钢铁融合起来。不同的材料有自己不同的性能特色,陶瓷是比较脆的,钢铁是韧性比较好的,但是陶瓷的耐磨损性能又特别强,怎么样让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花了10年时间来实现它们的融合,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冶金结合,还要低成本地批量生产出来,这个在全球来看我们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韶关有一家新丰耐磨合金材料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由于之前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导致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下滑,并且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后来找我们进行合作,通过专利许可和专利转让,它有了我们的专利技术,我们人才带着技术到现场帮它提升产品品类和品质,挽回并稳定了老客户。这个过程中,它的销售额从原来一年可能只有几千万,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亿,可以说是达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
在汕头还有一家陶瓷企业。这家企业原来没有从事耐磨材料领域,但由于我们这种复合材料里面又有陶瓷又有钢铁,他的行业恰恰需要这一类的产品,就在广西圈了万亩土地专门生产我们这个产品里面所需要的材料。对企业来说,也是从原来比较封闭的、传统的产品线,拓展了全新的板块,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这也是非常欣慰的。
南方财经:团队在粤东西北有20多年,是怎样的一个由头让你们开始想着往粤东西北的方向去发展的?
王娟:耐磨材料行业本身就是粤东西北地区的传统行业,这里有一定的传统优势,并且有历史的积淀。其实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土壤。首先当地工人要能接受、能领会这个行业,然后当地的配套要能符合这个行业的需求。我们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我们必须有土壤。没有土壤,我们的工业没有灵魂,它很难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忽然间就能成长。与其说我们克服了困难去服务粤东西北地区,不如说是粤东西北地区吸引了我们团队。他们有这样的土壤,我们也需要这样落地的土壤。在需求牵引下,我们要寻找这样可应用的场景,所以粤东西北地区的传统优势,吸引了我们团队过去扎根、过去孵化。
南方财经:你们的技术对于粤东西北地区来说是比较前沿的,在沟通对接方面一开始会遇到难题吗?如何因地制宜地对接?
王娟:当地的企业家对于新技术的领会、理解、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刚开始可能这些企业家会固守于他自己原来的产品生产模式或工艺流程,不太能接受,可能就会打一个问号。这个过程我们接触了非常多的企业。现在我们服务了20多家企业,但实际上我们接触了可能有200家、300家。我们首先是广泛地去接触企业,了解他们的诉求,真正谈拢一个合作,还需要双方都能达成共识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帮助比较大的,有包括广东省科学院下面的产研院、地方政府的科技部门等,正因为有他们作为桥梁,我们才能够获得企业初步的信任和认可,这一点在前期是非常关键的。
王娟:从人才来说,我们希望能够起到虹吸效果,人才也讲究扎堆和集聚。比方团队人才带着技术到粤东西北,成为了很多企业的特派员和驻点技术骨干。当企业再去招聘人才时,就可以提到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是广东省科学院的博士、教授,会起到比较好的吸引作用。这样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我认为也是非常关键的。
创新驱动发展也很重要。对于相对欠发达区域来说,其实特别迫切的是需要打破故步自封的牢笼。很多欠发达区域的工业模式是一种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的模式,很需要外来的高技术水平产品在当地落地。只要有一个产品能在当地落地,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地方企业家就会去反思:我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跟隔壁这一家做的是同一个产品?其实我们去的很多县镇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在梅州,三家企业在一个小工业园里,做的产品是完全一样的,但客户是同一个。这完全最后就是在拼价格,谁家低一毛钱可能就用谁家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只有一家打破了这种格局或模式以后,另外两家就会做出改变。所以给企业提供新思路比较关键。
南方财经:恭喜你们获得了省技术奖的科技成果推广奖,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接下来还会带领团队朝着什么样的方向继续努力?
QY千亿球友会app
王娟: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今年广东省成果推广奖,也是对我们团队前期工作非常大的肯定。我们希望能够再接再厉,为我们国家的基础经济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这个行业其实还有很多的难题,比如岛礁建设、隧道掘进,盾构机的刀头,管道、泵等产品,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攻克的一些难点,这些难点也是全球的痛点问题。目前,团队前期做的很多是跟跑的工作,未来我们希望成为全球领跑的一个团队,使得我们国家在全球的耐磨材料领域是占据技术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