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技术院
技术研发
汇川技术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10-24点击数:

  公司主要为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工厂自动化提供变频器、伺服系统、PLC/HMI、高性能电机、气动元件、传感器、机器视觉等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工业机器人产品,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电驱&电源系统,为轨道交通行业提供牵引与控制系统。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各行各业,总体上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无明显季节性特征。

  根据公司产品和行业应用情况,公司业务主要分为四大板块: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智慧电梯、轨道交通。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涵盖变频器、伺服系统、气动元件、PLC、DCS、运动控制器、CNC、传感器等产品,工业自动化产品下业应用广泛,包括锂电、硅晶、3C制造、起重、空压机、机床、纺织化纤、印刷包装、塑胶、冶金、石油、化工、金属制品、电线电缆、建材、煤矿、注塑机等。公司通用自动化业务属于工业自动化行业,主要为下业客户提供变频器、伺服系统、PLC、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2023年,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规模同比有所下降,行业需求整体低迷。在宏观经济呈现弱复苏的态势下,消费与出口需求对制造业的拉动仍然偏弱,社会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也处于较低水平,使得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低于荣枯线以下,制造业对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需求也较为疲软。根据睿工业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2,910亿元,同比下降 1.8%。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按下业可分为项目型市场与OEM型市场,项目型市场代表性行业包括冶金、化工、石化、电力、造纸等,OEM型市场代表性下业包括锂电池、电子及半导体、工业机器人、包装机械、物流设备等。从行业角度来看,2023年项目型市场表现优于OEM型市场,缓和了行业的整体下滑。报告期内,项目型市场同比增长 1.7%,其中,油气、化工、采矿、火电、水利行业较为景气;OEM型市场同比下滑 7.5%,其中,光伏行业增长,电子、锂电、机床、包装等行业需求较为低迷。从产品角度看,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约304亿元,同比下降3.8%;中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约56亿元,同比下降5.0%;通用伺服市场规模约214亿元,同比下降4.1%;PLC市场规模约160亿元,同比下降5.5%。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约28万台,同比微增0.4%。

  为支撑国内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鼓励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与创新,国家近几年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栏要求,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工业控制装备,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机等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为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 7月-9月,工信部等部门陆续发布的轻工业、机械行业、建材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钢铁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 年)”,提出推动关键原材料、零部件、装备技术突破;强化数字赋能转型,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统筹做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需求;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开展关键材料、工艺技术装备攻关及应用推广,提升节能减排降碳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等策略推动制造业增长。2023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落实工业领域和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2024年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线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新能源汽车行业涵盖有色金属及化工原材料、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与服务等。零部件产品包括电驱系统、电源系统、电池系统、底盘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等。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源系统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公司主要为新能源乘用车提供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等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年初的汽车消费恢复疲软与价格促销潮后,在三季度国家和地方政策推动下,叠加地方购车促销活动等措施,市场需求得到释放,全年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4.7%。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0〕39号)从顶层设计上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2023年 6月12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 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23年 12月 11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提高了整车能耗、续驶里程、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现有技术指标要求,引导企业继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 12月 15日,工信部公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导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2024年2月11日,商务部等九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18项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畅通流通堵点,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

  电梯行业涵盖原材料、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安装维保等领域。电梯零部件包括电梯控制系统(一体化控制器/变频器)、人机界面、曳引机、门系统、线缆线束、井道电气、电梯物联网等。公司智慧电梯业务属于电梯行业相关业务,主要为电梯整机制造商和电梯后服务市场提供电梯控制系统(包含变频器)、人机界面、门系统、线缆线束、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及电气大配套解决方案。

  2023年,受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滑,三四线城市房屋库存水平偏高影响,电梯行业新梯需求依然不振。同时,老旧小区改造和老旧电梯的替换和维保需求对电梯行业形成一定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产量产量155.7万台,同比增长3.9%。

  电梯作为现代高层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必不可少的配套设备之一,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各项政策推动电梯行业发展。2023年6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促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并推动建立维修资金后期筹措机制,着力破解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费用难题。2023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典型案例”为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以住宅电梯等为重点,分类推进更新改造。加快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

  轨道交通行业涵盖规划设计、核心零部件、车辆制造、运营维保等。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车身系统、电气系统、转向系统、牵引系统和控制系统。公司轨道交通牵引系统属于轨道交通行业,主要为地铁、轻轨等提供牵引系统解决方案与服务。

  根据RT轨道交通统计:2023年共有7座城市发布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牵引系统招标项目,涉及车辆数共计486辆。共有18座城市完成了45条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系统招标项目,涉及43条线辆。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23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新增城轨交通运营城市3个,27个城市有城轨交通新线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建设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推动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和高快速路网融合发展,重点都市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以合理制式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2023年10月8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网优化提升行动。

  公司聚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核心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四大业务: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智慧电梯、轨道交通。

  产品包括:变频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PLC/CNC)、气动元件、工业视觉系统、传感器、高性能电机、高精密丝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变频器是通过改变交流电机的工作电压和频率来控制电机转速及转矩,以满足设备节能、工艺调速等需要。伺服系统是自动化运动控制环节的核心部件,可实现对速度、转矩与位置进行精确、快速、稳定的控制。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是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及流程工业的“大脑”,可通过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控制各类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

  公司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外资品牌公司,包括安川、三菱、松下、西门子、ABB、施耐德、发那科、爱普生等。公司作为本土企业,与行业部分外资品牌相比,拥有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性价比高、客户需求响应及时等优势。公司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过程中,主要采用技术营销和行业营销策略,为行业客户提供“工控+工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根据睿工业统计数据,2023年,公司通用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份额约28.2%,位居第一名(排名第二、三、四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西门子,10.4%;安川,8.4%;三菱,6.1%);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17.0%,位居第二名(排名第一、三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是:ABB,17.8%;西门子,15.0%),位列内资品牌第一名;中高压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约 15.9%,位居第一名(排名第二、三、四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施耐德,13.0%;ABB,9.7%;西门子,7.9%);小型PL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15.3%,位居第二名(排名第一、三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是:西门子,38.8%;三菱,8.8%),位列内资品牌第一名;工业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6.5%,位居第四名(排名第一、二、三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是:发那科,13.3%;埃斯顿002747),8.5%;库卡,7.4%),其中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20.8%,位居第一名。

  在机器换人和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公司变频器、伺服系统、PLC等产品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公司基于多产品平台以及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下业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公司通用自动化业务属于成长型业务。

  产品包括:电驱系统(电机、电机控制器、电驱总成)和电源系统(DC/DC、OBC、电源总成),主要为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包括新能源客车与新能源物流车)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行使中的主要执行结构,其驱动特性决定了汽车行驶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DC/DC变换器是将动力电池输出的高压直流电转化为 12V、24V、48V等低压直流电,为车灯、空调、音响等车载低压用电设备和各类控制器提供电能;OBC车载充电机是安装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充电机,将交流电转化为动力电池可以使用的直流电压,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外资品牌供应商。公司在新能源乘用车电驱系统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博世集团/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德尔福集团以及日本电产株式会社等;在新能源乘用车电源系统领域的主要竞争为国产品牌供应商。经过多年的战略投入,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搭建起完善的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在汽车体系认证方面已经获得国内和国外一流整车厂的认可。公司作为本土企业,与外资品牌相比,具有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良好的交付能力等优势。得益于战略客户的定点和SOP放量,公司电机控制器、电驱总成、电机以及电源系统等产品已经形成大批量应用,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据NE时代统计,2023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10.2%,排名第二(排名一、三名为比亚迪002594)和特斯拉),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总成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5.0%,排名第五。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3.8%,排名第六。公司新能源乘用车OB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2.3%,排名第九。

  伴随着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公司新能源乘用车业务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将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支撑。

  产品包括:电梯控制系统(一体化控制器/变频器)、人机界面、门系统、控制柜、线缆线束、井道电气、电梯物联网等产品及电气大配套解决方案。电梯控制系统是指对电梯轿厢的运行、楼层指示、层站召唤、轿内指令、安全保护等进行管理和实施逻辑、速度控制的装置。人机界面是呼叫电梯和观察电梯状态的装置,包括电梯的外呼面板、轿内操纵箱和显示器等。

  公司在电梯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内资品牌供应商。公司作为电梯部件供应商,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在技术、品牌、规模、大配套解决方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出于成本控制、质量管控等原因,电梯厂商将越来越趋向于采取大配套采购模式。这一采购模式的变化,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2023年公司在电梯行业销售一体化控制器及变频器约50万台。公司的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变频器产品、人机界面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先的电梯电气大配套解决方案供应商。

  由于电梯行业发展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电梯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公司智慧业务未来追求稳健增长,并持续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现金流。公司智慧电梯业务属于成熟型业务。

  轨道交通行业涵盖规划设计、核心零部件、车辆制造、运营维保等。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车身系统、电气系统、转向系统、牵引系统和控制系统。

  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部分外资品牌。公司凭借对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的深刻理解,已完全自主掌握牵引与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对提高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程度、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公司作为本土企业,与外资品牌相比,拥有国产化政策支持、性价比高、客户需求响应及时等优势。根据RT轨道交通数据,2023年,公司在国内18座城市45个轨道交通牵引系统项目中中标6个项目,涉及车辆694辆,排名第三。其中,在国内7座城市7个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牵引系统项目中中标2个项目,涉及车辆166辆,排名第二。

  公司聚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心技术,以TOP客户价值需求为导向,立足国内,拓展国际,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服务,追求规模和利润双增长。

  公司产品分为标准化产品与定制化产品,产品开发采用基于IPD的集成开发模式,即根据宏观行业分析、公司战略规划、客户关键需求分析、技术发展分析和竞争策略分析,引导公司进行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

  IPD流程包括需求管理、市场管理(产品组合管理、路标规划和 Charter管理)、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管理(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产品发布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开发流程中坚持TOP客户价值需求导向、产品平台化导向、基于平台产品的客户定制化导向。

  公司研发涵盖“技术研究、平台产品开发、定制化产品开发”。通过技术研究和预研,跟进国际领先技术,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并对关键器件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平台产品开发,搭建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标准化平台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产品解决方案;通过定制化产品开发,为行业客户提供创新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公司基于质量管理、交付管理、成本管理的全流程运作体系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和快速交付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以计划、采购、制造、物流、质量、过程设计为核心业务的扁平化生产组织,高效柔性地保障市场要货需求。结合产品特点、客户差异化的交付要求,设计了以计划驱动资源准备,订单拉动生产制造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推拉结合供应模式。

  随着公司集团化业务快速提升,公司致力于整合、优化各分子公司的采购业务体系,建立高效、规范的采购业务平台,并与国内外优秀合作伙伴建立中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工业自动化业务领域,公司在产品销售中采用业内通用的“分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即通过分销商/系统集成商将产品销售给客户,而对少数采购量大、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战略客户则采取直销方式。同时,公司坚持“分销但贴近客户”的原则:走分销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资源,而贴近客户则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领域,公司的销售方式主要为直销模式。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公司综合实力与品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报告期内,核心技术人员团队保持稳定,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也没有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核心技术人员辞职、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核心技术不仅涵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的各类产品技术,还涵盖工业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工艺技术。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包括:①驱动层的高性能矢量控制技术、高性能伺服控制技术、大功率IGCT驱动技术等;②控制层的中大型PLC技术、CNC控制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高速总线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③执行层的高性能伺服电机技术、高能效电机技术、高速电机和磁悬浮轴承技术、高精度编码器设计和工艺技术、精密传动机械设计和工艺技术等;④信息层的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工业AI等技术;⑤新能源汽车、电梯、空调制冷、空压机、3C制造、锂电、硅晶、起重、注塑机、纺织、金属制品、印刷包装等行业工艺技术。

  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合计5,482人,研发投入26.24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6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3,297个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通过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了电机与驱动控制、工业控制软件、新能源汽车电驱总成、数字化、工业机器人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水平,巩固了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提供单一产品或简单解决方案的厂家,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凭借20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多产品、多层次的行业解决方案。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围绕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车间自动化的多产品或差异化解决方案需求,公司提供:①“PLC/HMI/CNC+伺服系统/变频系统+工业机器人+精密机械+气动+总线”等多产品打包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对“易用性”、“TCO”价值需求;②“工控+工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对“TVO”价值需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提供“电控、电机、电驱总成”+“DC/DC、OBC、电源总成”的总体解决方案。在电梯领域,公司提供包括“控制系统+人机界面+门系统+线缆线束”在内的电气大配套解决方案。这些多产品组合解决方案或定制化解决方案,不仅能为客户带来安装、调试与维护的方便,还能为客户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客户产品品质与经营效益。

  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行业营销、技术营销、品牌营销。经过21年耕耘,公司规模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工控/电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下业国产化率提升的大背景下,公司充分享受国产行业龙头的品牌红利。

  报告期内,在工业自动化行业,公司通用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份额约28.2%,位居第一名;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17.0%,位居第二名,位列内资品牌第一名;中高压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约15.9%,位居第一名;小型PL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15.3%,位居第二名,位列内资品牌第一名;工业机器人产品出货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6.5%,位居第四名,其中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20.8%,位居第一名。在电梯行业,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先的一体化控制器/人机界面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领军企业: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10.2%,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为比亚迪),公司电机控制器产品份额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总成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5.0%,排名第五;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3.8%,排名第六;公司新能源乘用车OB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2.3%,排名第九。

  与内资品牌相比,公司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领先的产品设计带来的低成本、规模效应带来的采购/制造低成本、良好的质量控制带来的产品维护低成本。与外资品牌相比,公司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营销、制造和管理方面高效运营带来的低成本。

  经过20多年的行业深耕与积累,公司在战略规划、研发管理、事业部运作、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管理优势。富有行业经验的管理团队及优秀人才队伍、贴近用户的组织与流程、平等高效的工程师文化都是公司多年打造出来的管理优势。

  此外,公司一直致力于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自2019年以来,公司通过引入外部顾问,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包括公司治理/战略制定与执行/LTC/IPD/ISC/IFS/IHR等。这些变革意在搭建支撑销售额百亿以上规模的公司治理架构,构建“让客户更满意、让运营更高效”的管理体系,最终向管理要红利。经过多年的管理变革,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治理体系:从治理架构到战略思维,从流程架构到“人、事、产品与技术”的分类分层决策;深化流程建设,加强数据治理,支撑公司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04.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1%;实现营业利润5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7.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7%;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为33.55%;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1.7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4%。

  2023年,外部形势反复、宏观经济低迷导致工业市场需求疲软:工业自动化行业需求低迷,电梯行业需求平稳。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较快。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公司积极洞察市场机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落实精细化管理,加大降本、控费、提效的管理力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度,公司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因素主要为:

  2023年,公司所处行业存在结构性行情:①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4.7%,为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②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油气、化工、汽车等下业较为景气,为公司PLC、伺服系统、变频器、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提供了较好的增长动力。③虽然空压机、空调制冷、纺织、印包、塑料等传统行业需求总量有所下滑,但公司抓住了行业内设备升级、技术改造等市场机会,实现了逆势增长。

  得益于在“光、机、电、液、气”等产品领域的持续布局,公司多产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司作为中国工控行业龙头品牌,持续享受国产化率提升的红利。公司强化战区管理模式,落地“上顶下沉”的市场策略,充分发挥销售平台优势。凭借上述竞争优势,公司突破了行业周期,低压变频器、伺服系统、PLC、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①通用自动化:产品涵盖通用变频器、通用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PLC&HMI、工业机器人、CNC(机床控制系统)、高性能电机、精密机械(丝杠、直线导轨)、气动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2023年,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市场整体需求呈现下滑态势。公司通用自动化事业部继续围绕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车间自动化的差异化解决方案需求,凭借国产龙头品牌优势、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优势并深挖下业结构性增长机会,销售收入同比实现较快增长。

  在市场拓展方面:①基于光伏、半导体设备等高景气度行业的增长机会以及空压机、空调制冷等传统行业细分设备结构性机会,公司在光伏、半导体、空压机、空调制冷等十几个细分行业的订单实现较快增长。②进一步推进TOP客户战略的落地,与纺织、物流、金属制品与线缆、测试台等多个行业TOP客户达成战略合作。③积极落地产品组合销售策略,加大了新产品的布局和协同,公司伺服系统、PLC、低压变频器等产品份额稳步提升,工业机器人、工程传动产品、高效电机、传感器等产品订单实现快速增长。④加强区域销售体系建设工作,积极落实“下沉”的市场策略,使得通用区域销售订单实现快速增长。⑤加强了渠道体系和生态的建设工作,基于国产龙头品牌的竞争力,带动老合作伙伴共赢发展的同时,不断吸纳新的优质代理商,使得公司渠道能力进一步提升。⑥开展了“千巡计划”品牌宣传活动,在全国各地共计开展了42场交流会,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等内容进行了有效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通过积极持续布局新产品,推出了IR-R220系列220KG重载六关节机器人、SVD60系列低压伺服驱动器、MTC300系列工控机数控系统/MTC600系列面板式数控系统、IPS320系列分布式工商业一体机、IPV200系列低功率先导电磁阀、GS20系列柜外高防护I/O系统、HD3X高性能中压传动变频器、VA71系列OCR场景智能相机等重磅产品;同时,通过并购方式,补充了精密直线导轨产品。快速的产品迭代和新产品布局,有效提升了公司多产品解决方案的竞争力。②继续落地“做强解决方案”的策略,以工艺架构和产品架构为基础,积累了一批成熟的基于典型工艺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包括印包类设备、搬运类设备、成型类设备、工具类设备和系统工程等行业/设备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培训和服务支持,支撑客户自主进行设备的二次开发,助力客户提质降本增效。③推出了InoQuickpro标准化工艺平台,将印包天地盖、枕包机、印刷电子轴、切片机、港口场桥等成熟应用场景工艺标准化,总计发布了包括连续生产/批量生产/离散制造三大类市场共23种标准化模版,开发效率平均提升了30%。④不断突破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瓶颈,助力中国石油钻井、海上风电、船舶等高端重型装备产业的国产化。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基于市场策略对组织进行调整,对原有行业线运作模式进行优化,并强化战区作战模式,以“行业+战区”协同作战方式,进一步发挥公司销售平台优势。②优化各IPMT重量级团队运作模式,实现各业务单元战略绩效目标的有效闭环。③继续积极推进营销数字化工作,推动LTC流程和MCR流程在业务中的落地,完成客户管理、合同/订单管理、解决方案管理、项目运作、商机管理等关键业务内容的数据梳理和IT化。

  报告期内,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50亿元,同比增长约24%,其中,通用变频器实现销售收入约52亿元,通用伺服系统实现销售收入约60亿元,PLC&HMI实现销售收入约16亿元,工业机器人(含精密机械)实现销售收入约8亿元。

  ②新能源汽车:包括电驱系统(电控、电机、电驱总成)和电源系统(DC/DC、OBC、电源总成)。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得益于客户定点车型SOP放量及公司交付保障,收入取得快速增长;新能源商用车业务,凭借新平台的批量销售,收入也取得快速增长。

  在市场拓展方面:得益于定点车型SOP放量,销售收入/订单均实现快速增长。①销售产品呈多样化,且所有产品均实现规模化交付:电控和总成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电机和电源产品加速放量。②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势力车企客户、国内传统车企客户、海外车企客户订单均增长迅速。③在定点方面,乘用车新增约30个海内外客户主流平台项目定点,覆盖全系车型,达成年度定点OI目标;多合一总成、增程二合一产品、双电机控制器、Gen4.5代电源平台产品、SIC模块等产品均实现定点。④定点车型呈现多样化,核心产品在BEV、REV、PHEV等车型均实现了定点及批量销售;⑤针对客户自研自制需求,不断与客户沟通双赢合作边界,为客户产品竞争力最大化提供涵盖电控逆变器模块、功率模块、电机定转子在内的部件方案。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面向市场推出了多款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总成、电机、电控与电源等产品均实现了新平台的迭代,第四代产品平台全面实现SOP,并开始逐步批量交付。最新迭代的第四代产品主要包括:①第四代动力总成产品:采用了电控、电机及减速器一体壳的设计方案,搭配了最高转速21000rpm的油冷Hair-pin电机、800V高电压平台和SiC功率模块,可以同时兼容400V电压等级以及异步机方案。②第四代单电机控制器:基于扁平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采用了800V高电压平台和SiC功率模块,适用于紧凑型、中大型纯电动以及增程式乘用车,满足与不同电机、减速箱集成化安装以及整车前后驱布置的需求。③第四代混动专用双电机控制器:采用高度集成的设计方案,集成了两个电机控制器、降压DCDC以及PDU,并且可扩展集成升压Boost模块,适用于紧凑型、中大型混和动力(PHEV&HEV)以及增程式乘用车。④第四代电源产品:基于DCDC与OBC解耦的设计理念,采用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设计方案,相比第三代产品,体积降低了40%。

  公司新能源商用车业务继续深耕轻卡、微面、重卡等市场,坚定TOP客户合作战略,销售收入取得较快增长。①在国内物流车方面:公司持续保持市场份额领先,增速高于行业水平。根据《电车资源》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的新能源物流车电机装机量高达99,265辆,占比35.8%,位居榜首。②在国内新能源重卡领域,突破了多家头部客户,实现批量交付,在主流车型上均取得较好的市场份额。③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伴随海外商用车电动化提速,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商用车客户,收获了海外商用车项目定点。④在新能源客车方面,最新碳化硅七合一控制器实现了量产和市场批量销售。⑤在技术平台方面,积极与乘用车拉通,借助乘用车领域的功能安全、功率半导体、电机槽内冷却、发卡电机等技术,大幅提升了商用车平台产品的效率和功率密度,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在内部运营方面:持续提升精益运营能力和交付能力。①持续推进精益管理与高效运营,通过落地严控成本、降费、提升人效及管理优化等策略,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盈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扭亏为盈。②在交付方面,提升了市场需求和计划的准确度,做好核心器件的战略储备,端到端打通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生产与交付,确保了客户“零停线”。③在产能扩充方面,常州工厂投产,产能快速爬坡,电机、电控产品均实现了年度百万套下线。④联合动力IPO事项按节奏推进。

  ③智慧电梯:产品涵盖电梯控制系统(一体化控制器/变频器)、人机界面、门系统、控制柜、线缆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2023年,受到房地产市场影响,电梯行业市场需求低迷。公司电梯事业部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多维度提升市场份额,主要产品占有率均稳步提升,整体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在市场拓展方面:①大配套业务持续较快增长,同比增长超过30%;电气和控制系统等主流产品业务持续稳健增长。②通过一体化控制器/变频器、大配套组合产品的渗透,国内大客户、跨国企业客户覆盖率及客户份额持续增加。③海外业务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长超30%;其中,跨国企业对公司控制系统的认可度大大提升,逐渐开放其主流梯型,公司在部分跨国客户的全球项目上实现了大份额突破;欧洲和北美市场得益于跨国头部客户控制系统、门机、线束等多产品的切入,同比增长50%。④持续梳理电梯后市场机会及其商业模式,深挖电梯存量市场备品备件/改造等机会点,通过超体解决方案布局了部分跨国企业客户的改造业务,2023年电梯后服务市场订单实现较快增长。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基于电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推出了数字化管理的“汇川超体”电梯部件解决方案,涵盖智能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人机界面和门机四大核心产品,融合多个电梯场景,智能APP为客户提供无障碍智能调试;通过AI视觉技术、数字化技术的融入,更好地实现乘梯安全及故障预测/按需维保,为客户电梯的数字化管理保驾护航。②完成了欧标控制产品的开发和认证工作,向市场推出了符合欧标标准的“蛟龙柜”小功率电梯解决方案、ML10高性能变频器和MD500L开环变频器,以支撑欧洲市场的拓展。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基于IPD流程的重团运作和基于客户满意的CFT团队运作的双轮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②完成了BST资源平台融合,平台化效率大大提升,整体费用率和人效产值等经营指标均实现较好改善。③匈牙利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满足欧洲电梯客户快速交付的需求,持续支撑公司海外战略的推进。④进一步优化了大宗商品物料管理机制,提升了电梯业务的整体盈利水平。

  报告期内,智慧电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53亿元,同比增长约3%;2023年公司在电梯行业销售一体化控制器及变频器约50万台,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电梯行业的领先地位。

  ④轨道交通:包括牵引变流器、辅助变流器、高压箱、牵引电机和TCMS等牵引系统。

  2023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基础建设投资速度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子公司经纬轨道危中找机,紧抓年度重点项目,持续优化大项目运作机制,积极推进各地轨交业务的布局和建设。

  在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在深圳、苏州等地获得订单,并实现了南京、济南、广州、重庆等重要空白城市业绩零的突破,全年斩获订单12.7亿元。①重点新市场项目包括:首次实现江苏省会订单突破,斩获宁马城际铁路项目订单,将为其提供配属车辆(含南京、马鞍山全线辆提供牵引系统,该项目也是经纬轨道在120KM/h城际市域列车上的首个项目突破;首获济南地铁4号线小排量永磁牵引项目;斩获广州地铁13号线二期牵引系统项目,且为该项目的唯一供应商。②在新业务拓展上,永磁牵引系统在多个城市得到了全面推广,空调控制器落实了批量订单,市域列车永磁电机以及核电步进电机实现了首个订单的突破,轨道交通数字能源管理试点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完成了地铁统型异步牵引系统、统型永磁牵引系统、统型辅助电源等统型系列产品的优化升级与工程项目应用。②完成了架控牵引变流器、第三代牵引系统控制器、车载控制器、集成式市域牵引系统等新产品开发,完善产品谱系。③攻克了永磁电机SVC控制与保护技术、电机大流量通风散热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一线员工激励体系,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完成交付牵引和辅助箱体98列、牵引电机148列,交付量较2022年提升50%。②新成立子公司投资管理组织,不断完善子公司投资的决策体系,探索子公司建设标准化模式,已完成长春、广州子公司阶段性建设目标。

  2023年是公司全面开启国际化战略的第二年,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海外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布局方面:公司围绕东亚、东南亚、印度、中东北非、欧洲、美洲等区域,通过“Globalocal”的模式,在销售与服务、研发、供应链等方面全方位走向国际化。①公司海外团队超过400人,目前已在全球设立15家子公司及办事处,其中德国斯图加特为公司欧洲研发中心、匈牙利为公司欧洲生产基地;②截至2023年底,海外分销商超过百家,分布于东南亚、东亚、欧洲、印度、中东北非、美洲等地区;③落地了16个联保中心、4个备件中心和 2个维修中心服务平台,部署了近50人的专业服务团队,可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需求。

  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通过“行业线出海”与“借船出海”的策略,将电梯、注塑机、空调制冷、空压机等行业的优势产品与解决方案向海外延展。2023年,公司“行业线出海”与“借船出海”策略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行业化运作模式,成功实现了部分行业的TOP客户突破。在印度、韩国、东南亚等市场,通过行业线出海的方式在电梯、注塑机、电子、车用空调、物流等行业获得批量订单,在陶瓷、风电、港口、水泥、印包等行业实现了样板点的落地;在欧洲市场,与测试台、纺织、空调与制冷、注塑机等行业海外国际大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部分项目也开始了初步合作。

  在品牌建设与产品认证方面:公司持续加强投入,提升公司国际影响力。①公司在2023年密集参加法国全球工业展、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德国纽伦堡2023SPS工业自动化展等 19个国际性展会,大幅提升了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知名度。②公司在2023年通过多个海外本土认证,获得了当地市场的准入,其中包括工业机器人产品SGS北美认证标识(SGS NA Listed Mark)、伺服驱动器产品德国TV莱茵功能安全证书、变频器产品韩国Emark认证等。

  2023年,公司海外业务总收入约17亿元,同比增长超90%,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5.7%。

  2023年,公司数字化业务聚焦工业领域的数字装备、数字能源和数字工厂三大业务方向,充分发挥公司自动化和数字化平台的优势,为工业客户提供“易用、易部署、用得起”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市场拓展方面:①在数字装备方向,推出离心空压机联控节能、空调智控节能、木工行业可视化、实训室装备协同系统、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解决方案,以设备物联与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为切入,提升设备数字化水平。②在数字能源方向,通过汇川工业能源管理系统(InoFEMS),实现汽车、锂电等多个行业和客户的突破,并在公司岳阳、苏州、常州等基地部署能源管理,实现集团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归一,实现集团能耗可视、设备AI节能,产线用能优化,在“双碳”趋势下为集团从能源管理向能源运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③在数字工厂方向,推出智能产线分析、数字岸电、数字化水处理、蒸汽定型节能等数自融合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光伏、港口、冶金、印染行业的TOP5大客户落地多个样板点。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不断迭代InoCube数字化平台,借助平台能力,Web端、边端、移动端三端实现元模型统一、数据底座拉通,各类应用的开发能力持续增强,极大提升开发效率。②基于 InoCube数字化平台应用实现了数字化水处理、智能产线分析、电梯生命周期管理、空调智控节能等多款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产品开发和部署成本降低的同时,需求响应速度也极大提升。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持续开展InoCube数字化平台人才培养,积累了一批产品开发及应用交付的中坚力量;②与生态伙伴合作推出3D数字孪生、数字园区等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建立了相应的样板点。

  2023年,能源管理业务继续依托公司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深厚积累,聚焦能源领域“发、输、配、用”多场景需求,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推动“双碳”战略落地。①在发电侧和配电侧方面:完成预期销售任务,PCS出货量达到4.5GW;发布新一代大功率组串式解决方案,并针对分布式电源侧场景推出光储耦合方案,针对配电侧推出台区扩容方案;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数据,公司在中国企业全球储能PCS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六,在中国企业国内储能第三方大功率PCS(215kW以上)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三位。②在工商业储能方面:全液冷智慧储能终端All-liqcool奥力库和工商业一体机产品,已形成批量销售;全液冷工商业储能产品技术平台在嘉善储能电站等项目实现落地;公司凭借丰富的工业领域客户资源及深刻的行业理解,面向工商业离散客户群体积极探索数字化能源智慧解决方案,针对工商业用户侧推出了峰谷套利方案,针对行业储能场景推出离网备电方案;直流微网解决方案也在公司岳阳工厂建立了样板点。③在户储方面:通过与产业链伙伴建立合作,利用借船出海的方式合作开发销售户用储能产品,打进海外市场,深度布局户用光储市场。④在研发方面:完善PCS产品系列化开发及认证标准,全面覆盖国内发电侧、配电侧及输电侧场景需求,实现研发关键技术平台化,打造了储能产品系列化竞争力。

  多地产能建设:2023年,公司继续推进国内多地产能扩建工程:①苏州B区工厂变频器、伺服等核心部件扩建项目;②常州汇川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二期项目;③岳阳汇川工业电机产能建设项目;④南京汇川江宁基地工业机器人建设项目;⑤济南汇川工程型变频器生产项目;⑥西安汇川储能及电源系统制造基地项目。通过实施多地产能建设项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及持续打造公司连续性生产保障能力。

  可持续发展:公司自2022年底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董事长担任委员会主任,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各项业务。2023年,公司结合GRI、Ecovadis、WCA等外部标准形成公司可持续发展标准和数据库,为业务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公司与投资者和重点大客户等利益相关方主动沟通,积极回应其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需求,全年与利益相关方开展ESG专题交流多达66次。在推进公司双碳目标达成方面,公司积极开展了全集团范围碳盘查和“范围三(类别一)”的温室气体调查,同时推动上游供应商协同绿色低碳发展。在自身运营方面,公司成立了节能减排项目组,从管理、技术、意识三方面入手,对空调等重点能耗类型设备进行重点管控。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工作方面的持续努力,也得到了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可,2023年度公司MSCI ESG评级上升至A级。

  HR能力提升:2023年是公司的人文认知年,公司积极提升人力资源体系能力:①积极推进导向作战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全面构建面向业务作战的人力资源体系业务架构;②基于全球化业务战略推动文化价值观升级迭代,构建匹配集团战略的人文力底座。③构建以作战单元为核心的“三中心+两平台”人力资源管理架构。

  联合动力分拆上市:公司持续推动子公司联合动力于境内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已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23年10月24日办理辅导备案登记。

  工业自动化行业与宏观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需求较为密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2023年我国工业依然实现稳健增长,新动能在加快培育。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受相关行业增长的带动,工业自动化需求仍有较多结构性机会。

  中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复苏缓慢的局面在政策的不断拉动下预计会开始改善,但外部环境仍然复杂,给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性。随着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劳动人口出现结构性缺口,“机器替人”的行业趋势也成为行业共识。而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蓬勃发展,也为工业自动化带来更多需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另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也将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用能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

  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激烈,仍然以外资品牌厂商为主,主要包括西门子、ABB、三菱、安川、欧姆龙、松下等欧美、日系品牌。近年来,在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型过程中,本土品牌厂商与外资品牌厂商的差距不断缩小,制造业客户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国产化、定制化、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的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这些趋势让本土品牌厂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产品的切入和份额的扩大,以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凭借不断提升的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在部分产品已位居行业前列。未来,随着本土厂商产品与及解决方案的持续升级与替代,其份额有望不断提高。

  公司作为中国工控行业的龙头企业,凭借“多层次产品综合解决方案、定制化解决方案、性价比高、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优势,以及国产行业龙头的品牌红利,公司变频器、伺服系统、PLC、工业机器人等工业自动化产品未来有望持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

  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长期战略举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0〕39号)明确提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将实现全面电动化。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增速仍较快,根据EVTank研究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未来,随着各国支持政策的持续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保持快速增长。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830.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0万辆,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0万辆。

  在电驱系统与电源系统领域,部分车企采用自制的方式满足供应,部分车企则是由第三方厂商供应。在第三方供应商中,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全球 Tier 1供应商。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车企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会综合考虑供应商的快速响应、高品质低成本及时交付、多产品解决方案及技术迭代等因素。由于多合一集成化、系统电压高压化和电机扁线化、油冷化、高速化等技术正在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车企也会青睐于在这些领域拥有扎实技术储备的供应商。

  经过数年的发展,公司在汽车级质量体系、功能安全、软件认证、EMC测试等方面获得了国内和国际一流整车厂的认可,且通过了国际一流整车厂的技术和质量体系审核,在国产供应商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公司紧密跟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在“产品集成化、高压化、高速化”等方面保持领先水平;在客户服务方面,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及时交付的能力,充分获得客户认可。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无论在定点项目数量与金额上,还是交付数量上,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未来,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源系统业务凭借在“品牌、技术、交付、成本、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渗透,有望保持快速成长。

  房地产投资下降给电梯行业需求带来较大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由于电梯存在使用周期和寿命,替换周期的到来将带动电梯行业从新增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2年国内存量电梯数量为964.46万台,预计2023年国内电梯存量数量将超千万,电梯售后服务市场和电梯替换市场将替代新装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未来几年相关需求会逐步释放。另外,随着节能减排政策推动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也会愈加普及,从而带动电梯行业的升级换代。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2023年改造老旧小区5.37万个,旧城改造带来的电梯加装需求也在稳步释放。

  国内电梯零部件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份额以国产厂商为主,部分外资电梯品牌仍使用自有品牌零部件或者外资品牌零部件。基于产品质量安全、成本管控、业务聚焦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电梯厂商将零部件业务外包给专业供应商,并且倾向于采用一体化、大配套(含控制系统、人机界面、门系统、线缆线束等零部件组成的解决方案)的采购模式,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双碳”政策不断推进,低碳化的电梯系统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而智能化则为电梯高效运行、实时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带来诸多帮助,在低碳化、智能化的领域有着技术实力和研发储备的企业将受益这一行业需求。

  公司作为具有“控制系统+人机界面+门系统+线缆线束”整体解决方案的电梯部件供应商,在与整梯制造商的长期合作中,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的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变频器、人机界面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在客户多样化、一体化、大配套需求背景下,公司的电梯电气大配套解决方案的竞争优势将愈加明显,市场占有率将会不断提高。

  轨道交通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受益于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行业保持较好发展,2023年国内共有55个城市开通轨交线公里。

  展望未来,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的持续实施,预计行业增速将有所减缓。但同时,根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建设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推动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和高快速路网融合发展,重点都市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以合理制式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城际/市域铁路将迎来利好。

  从轨道交通产业链来看,牵引系统属于核心设备,在整个车辆成本中占比较高,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均具有较高门槛。短中期来看,相关行业将受益于城际/市域铁路的增长;而长期来看,轨道交通将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运营维修后市场有望成为轨道交通行业最具发展前景、空间最大的产业环节。

  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部分外资品牌。公司凭借对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的深刻理解,已完全自主掌握牵引与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对提高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程度、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公司作为本土企业,与外资品牌相比,拥有国产化政策支持、性价比高、客户需求响应及时等优势。

  公司核心价值观:以成就客户为先 以贡献者为本 坚持开放协作 持续追求卓越

  公司经营方向:聚焦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核心技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依托“电力电子”、“电机驱动与控制”、“工业控制与通信”等核心底层技术,从单一的变频器供应商发展成为多层次、多产品、多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2024年度经营目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20%。公司上述经营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4年度的盈利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下游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请投资者特别注意。

  2024年,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及国家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公司仍要坚持“强攻击抓机会”,积极拥抱市场的变化,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基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国际化”、“数字化”、“能源管理”等战略落地,坚定投入,为公司持续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内部运营方面,公司会持续推进精益与高效运营,通过降本增效、费用管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司精益与高效运营的能力。

  2024年,通用自动化事业部将继续以做强自动化、夯实数字化、探索智能化为主航道路线,围绕“赋能工业全价值链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品牌定位,为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车间自动化提供创新、差异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实现事业部的增长目标。

  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国产化、定制化、多产品组合解决方案”的工业自动化供应商。公司作为中国工控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多层次产品综合解决方案、定制化解决方案、性价比高、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优势,凭借研发和技术实力,实现产业的局部领先;并立足国内,拓展国际,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服务。在市场拓展方面:①继续深化“战区+行业”的作战模式,充分利用行业解决方案的优势,推动战区客户的突破和份额提升。②继续优化渠道体系与渠道管理政策,加大网格化渠道布局,提升渠道质量,积极拓展离散/散单/空白市场。③紧抓下游结构性增长及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的市场机会,持续提升行业市场份额。④推动新一轮“千巡计划”品牌活动,升级展示内容,计划通过区域、行业、客户、渠道、高校等数十场专场交流会,卷积更多客户、高校、行业生态伙伴参与其中,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公司特色、专业的品牌活动。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做强解决方案:深入洞察行业发展及行业TOP客户的战略方向,基于行业/客户需求和痛点,为客户提供创新的TCO/TVO解决方案。②快速迭代主力产品竞争力,同时,加大气动、传感器、视觉产品、工业电源等新产品的布局和系列完善。③继续落实“做强控制器”战略,以控制器产品作为切入点,推动控制类产品在多行业的批量应用,增强客户粘性。④围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绿色、创新、智能等方向,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无线技术、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入工业场景,为下游客户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继续推动产业升级。

  在内部运营方面:2024年是公司的管理攻坚年,事业部会继续深化管理变革与数字化赋能工作。①积极推进LTC流程在业务中落地,搭建敏捷高效的流程型组织平台,支撑公司长远发展;②基于做强行业的能力要求,继续打磨和培养一批深谙行业发展之道的产业规划大师,真正立足产业价值,规划行业创新解决方案;③优化和提升多组织协同作战模式,构建基于战区/行业/IPMT/解决方案中心高效协同运作的作战体系。

  2024年,联合动力围绕“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目标,一方面紧抓市场机会,扩大定点成果,依托定点车型SOP放量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持续打造高质量体系与高效运营平台,以精益运营进一步提升业务盈利水平。

  在市场拓展方面:①继续保持高OI目标,紧抓核心客户的重点项目,持续争取优质定点;②积极获取全球项目,依托电源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和定点效应,继续探索电机、电控产品在海外客户定点的机会,力争实现国际一流客户多产品定点,加速全球布局;③深耕国内主机厂,以动力总成为核心,并持续扩大电控、电机规模优势,快速提升电源产品市占率;④做好在手项目的份额管理,争取实现定点项目向订单的最大化转化。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将启动第五代代动力总成、电控、电机和电源平台产品的开发,形成纯动、混动动力系统解决方案;②新能源商用车业务,继续深耕行业线的行业解决方案,启动第四代多合一总成和多合一电机控制器产品的预研与开发工作,为客户提供电机、电控及总成等全系列方案。③顺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由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趋势,公司计划开展新技术预研,以满足智能汽车和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需求,持续打造产品竞争力。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持续推进精益管理与高效运营,通过落地严控成本、降费等策略,打造极致的物料成本平台和制费平台,构建精益敏捷型的供应链能力;②积极提升现有资产的利用率和复用率,打造柔性和稳健的产线,实现高效的产品生产与交付;③在产能扩充方面,提升常州工厂整体产能,同时启动并推进匈牙利海外工厂建设工作。④持续推进联合动力IPO进程。

  在“引领电梯行业智能化与低碳化”的战略牵引下,2024年,公司电梯事业部将践行“与客户共同创新、聚焦客户价值创造,成为电梯客户首选的电气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全面升维竞争力,实现战略突围,争取超越行业的业绩增长。

  在市场拓展方面:①持续攻关跨国企业客户,伴随跨国客户已经逐步开放的全球主流梯型的市场机会,进一步提升控制系统和大配套产品在跨国企业客户中的份额;②承接公司“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跨国客户的全球战略合作,并做好海外中小客户市场的渠道布局,牵引电梯业务从子部件级供应向整组级、系统级方向提升。③在国内市场,紧抓民族品牌及跨国企业客户的需求变化,及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需求带来的机会,通过提供高性价比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④持续探索电梯存量市场机会,基于存量电梯对于智能化、低碳化、数字化的升级诉求,通过创新的“大配套+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业务产值,加快推进存量市场业务落地。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继续推进电梯产品/大配套解决方案及技术升维;②基于电梯行业客户需求向智能化、低碳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持续构建电梯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的“三化”竞争力;③加快提升产品国际化能力,继续打造适应全球化的平台产品,以及持续提升欧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基于BST服务平台&海外服务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一体化服务平台;②推动共用部件跨平台整合,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极致成本竞争力;③推进基于4A架构的业务重构,提升内部整体的运营效率;④继续提升匈牙利工厂的产能及仓储运营能力,满足欧洲客户的快速交付需求。

  2024年,经纬轨道将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聚焦重点市场,不断增强持续获单能力。

  在市场拓展方面,做强轨交牵引系统业务的主航道,全力拓展轨交新赛道,重点拓展轨交数字能源管理、维保业务、车载控制设备等新业务。①积极抓牢绿色城轨发展机遇,做强地铁永磁牵引系统业务,全面推广统型方案,争取高质量牵引系统订单;②开拓轨交数字化能源管理业务,试点智能环控解决方案;③拓展运维业务范围,探索从城轨车辆设备到站台几点设备的运维服务及国铁维保业务。

  在产品与技术方面:①继续深耕牵引系统竞争力开发,做好地铁统型永磁、统型同步、车控、架控牵引系统的开发、竞争力打造和市场应用;②紧扣轨交行业的节能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在轨交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和相关产品的拓展上持续发力,为客户创造更多节能降耗的价值,实现从单一牵引系统向多解决方案的转变;③持续开展国产化控制器预研工作,以应对市场的国产化趋势;④重点开展市域牵引、底运量列车牵引、双向变流等系统方案的开发和试点工作。

  在内部运营方面:①建立成本管理委员会,优化从标前引导、合同谈判到项目交付的端到端的成本管理体系;②伴随多地子公司根据地联合投产运营,积极建立高效的多地运营模式,提升子公司运营效率。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和市场竞争,公司海外业务将继续践行“Globalocal”战略,以全球视野、本土化运营为核心,坚持双轮驱动,通过全球各行业线的协同作战,形成欧美市场和新兴市场两大战区,加速推进汇川的全球化进程,力争实现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①在欧美市场:以行业线运作为主,产品规划与市场拓展并重,重点拓展空调、空压机、包装、测试台、纺织等行业,加强与国际跨国客户的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②在新兴市场:以区域销售运作为主,将国内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快速落地,坚持OEM与EU双线推进,继续加大在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地区的销售与服务力度,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海外订单的快速落地;③继续推进匈牙利工厂和斯图加特研发中心建设,支持公司本土化产品的生产与交付和国际领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024年,公司数字化业务将持续增强InoCube数字化平台的竞争力,利用AIGC技术提升平台易用性和平台使用效率,并扩大InoCube平台的使用范围,聚焦工业领域的数字装备、数字能源、数字工厂业务,在细分场景下打造有竞争力的数字化与自动化融合解决方案。

  ①在数字装备方向:围绕工具类装备、智慧农业、数字教育等重点行业的数字化业务,选择“数自融合”的场景,打造差异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②在数字能源方向:迭代升级数字公辅产品,实现“集团-工厂-站-机各层级的能源管理到运营”的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并以创新思路进一步开展能源管理业务;③在数字工厂方向,推进数字港口、数字纺织行业解决方案的持续落地增长;在光伏、锂电、电子行业,深度应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高速工业通信技术,推进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方案的样板点复制推广。

  2024年,公司能源管理业务将继续依托电力电子平台技术及工业领域用户场景的深厚积累,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聚焦电能领域的“发、输、配、用”场景,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储能产品及数字化能源解决方案。

  ①在发电侧和配电侧,力争实现国内发输市场PCS主力机型全覆盖,推进产品开发及认证系列化工作,提升产品性能和易用性;②在工商业储能方面,重点开发工商业一体机二代产品,构建源网荷储整体工商业能源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公司南京工厂与苏州B区工厂削峰填谷、峰谷套利解决方案样板点,打造能源解决方案生态圈;③在户储方面,重点投入海外市场,通过产业链合作的方式借船出海,向海外销售户储产品,提高海外储能市场占有率;④在研发方面,公司将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电力电子及能源相关高校进行科研课题共创与开发,共同培育行业人才;⑤公司还将通过西安工厂的建设投入,提高产品交付效率,进一步满足大客户储能产品交付需求,实现高效产能目标。

  由于工业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的下业众多,客户分布十分广泛,所以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疲软会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竞争加剧,给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

  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竞争力,坚持技术营销、行业营销和品牌营销,落实上顶下沉营销策略,扩大市场空间,提升市场份额,以应对经济下滑带来的经营风险。

  房地产投资给电梯行业需求带来较大影响。由于公司电梯行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较高,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时,公司在电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将受到较大影响。

  公司将不断优化产品销售结构,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通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拓展力度,以降低公司对电梯业务的依赖程度。

  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因行业的产业格局尚未定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毛利率普通偏低,企业盈利水平低下。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则会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经营质量与盈利水平。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精益管理能力,降本控费,以降低竞争加剧带来的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

  虽然公司在一些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并在部分细分行业形成领先优势,但总体上看,公司在工业软件、控制层等核心技术上,仍然落后于国际主流品牌。随着公司技术创新的深入,技术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会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同时需要加大对高端、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引进。如果公司现有的盈利不能保证公司未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不能吸引和培养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将会削弱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公司“上顶下沉”经营策略的落地。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并通过差异化的激励策略引进核心技术人才,以缩小公司在工业软件、控制层等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主流品牌厂商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司面临的管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从新业务的经营模式到运营效率,都给公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近几年公司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实施管理变革,并且持续引进优秀管理人才,但随着经营规模扩大,仍然存在较大的管理风险。

  公司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推进管理变革,不断优化流程和组织架构,并积极引进高端管理人才,以满足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