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基础设施建设
房屋建设
生态环境及乡建
中国百年乡建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4-08-13点击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100年间我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曲折而辉煌的百年乡村建设史。

  在革命年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集体,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江西井冈山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延安宝塔山进行局部执政,在河北平山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然后进驻北京香山筹建中央人民政府,最终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28年乡村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同志探索出的这条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民为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乡村革命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为彻底废除“三座大山”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和对农业生产力的束缚,全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的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但在农业合作化后期,农业生产力遭受严重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集体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改革行动,开启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新进程,支持农民群众发展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找到了一条以乡村改革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集体,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的认识出发,全面开展农村的小康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了一条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强国之路。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靠不断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开天辟地让中国站起来靠乡村革命,改天换地让中国富起来要靠乡村改革,翻天覆地让中国强起来靠乡村振兴。

  必须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和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调动了农民作为主力军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倡导互助合作,农民大力支持,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场取向的改革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意愿,农村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的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得到了农民由衷的拥护。因此,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是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回顾百年乡建历程,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忽略农民自发的创新行为;二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制推行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和工程。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会使农民群众的利益遭到重大损失,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造成重大挫伤。因此,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政策和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必须组织农民、引导农民,走联合合作发展的道路。要让农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组织农民是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互助组、合作社,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一家一户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制,以恢复家庭经营在合作制中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了村民之间基于利益分配的紧密组织机制,才能引导广大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

  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农村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在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高度重视农民对土地权利的诉求,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再到实行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是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近年来,党中央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新型土地产权制度,也是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革命战争年代,中国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武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改革开放后,中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改革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既充分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三农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作用。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建设、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需要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抓手,把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新目标。前半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群先富起来,后半场把重点放到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上来,这也就是中央要求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现实意义。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持续增收,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收入差距,加快补上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农民群众创业就业创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良好机制和氛围,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扶弱济困、山海协作,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更快更好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农村前半场改革最重要的成果。目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把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与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结合起来,培育出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成为能为千家万户家庭经营提供社会化统一服务的新型合作经济,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也是农村改革的下半场需要突破的任务。

  要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乡镇企业、个私经济、民营经济大发展是中国经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济体制充满生机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与支持,要以民营企业既是资本联合体又是劳动联合体的双重性质出发,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员工至上”理念和共同富裕新理念。通过构建企业投资者、企业劳动者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联动机制,形成企业发展紧紧依靠员工创造性劳动和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良性循环。

  要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粮食安全、农民致富最重要的产业支撑和保障,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走美欧的路子,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必须十分关注农业生产产品的高质化和高效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多功能化和全产业链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循环化,农业生产主体的规模化和新型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生物化和数智化,农业流通营销的物联化和品牌化。在现实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尽快改变农业老龄化的状况,促进农地向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新型农民集中,让有三农情怀,有职业技能,有匠人精神,有社会责任的新农人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

  要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农村改革的下半场,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还是推动三农发展强大动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城乡成为地位平等、和谐共存的社会共同体,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体。要通过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消除在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政府管理制度上城乡分割,让愿意进城的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实现转换。农民市民化,市民也可以自由上山下乡,让美丽繁华城市成为农村年轻人发展成长的新空间,让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休闲养生的世外桃源。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