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集萃社内要闻/ 全国生态日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5年8月15日,习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如今,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身体力行、久久为功,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九三学社中央长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对口四川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九三学社和广大社员,作为生态理念践行者,积极投身神州大地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们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纷纷表示要自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勠力同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贡献力量。
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生态保护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得到了深入讨论和明确要求。湿地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的生态系统,其保护修复的历程也折射出我国生态保护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作为一个湿地生态学领域从业三十余年的科技工作者,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切实感受到湿地不但融入国家生态保护格局,也逐渐融入了城市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可赏,湿地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保护原真的生态系统和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可居,湿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可亲,湿地科普宣教不断加强,生态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习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湿地保护修复在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还将大有可为。
未来,建议将湿地融入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快”与“慢”有机结合,对湿地风险和紧急事件迅速响应,建立高效的应急机制,同时久久为功,尊重自然恢复规律,并注重恢复后的持续监测和管理;在湿地保护中融入公民智慧,积极鼓励公民参与湿地保护决策和规划,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公民亲身参与到湿地保护修复的实际工作中。
作为生态文明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实践形式——生态工业园区,由国家环保总局(现生态环境部前身)最先于本世纪初发起,当前由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在引领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排放、促进管理与技术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挖掘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新质生产力,让生态工业园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建议一是科技创新引领园区智慧化,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动园区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建设,实现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机制创新促进园区提质增效,激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新动能。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结合新质生产力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激励政策和人才政策体系十分必要。包括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力度、鼓励和规范绿色金融机制的创新、加强信用和价格工具的应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等等。三是模式创新提升影响力,打造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国际品牌。充分发挥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在国际上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宣传推广中国经验,向世界推出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工业园区“中国模式”。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跨越我国东中西三个地理阶梯,流域内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环境要素,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利器”作用,精准、科学解决流域性、区域性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适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当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制。充分发挥长联合研究机制优势,在长江流域持续深化“1+X”长江保护修复联合攻关和“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及陆域与水域,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有效实现研究与应用、管理QY千亿球友会app与科技、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实施长江大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行动。深刻领会并全面落实好习提出的“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凝练一批面向2035年区域流域综合协同治理重大项目,打造长江大保护战略科技力量。
三是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继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应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一体化成套技术体系和综合解决方案,持续支撑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吴琦: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全球绿色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智慧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能源数字化发展,对于推动能源转型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建议从营造制度环境、夯实基础设施、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快发展能源数字化。一是营造能源数字化的良好制度环境。二是夯实能源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三是打造能源数字化的典型应用场景。四是强化能源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保障。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能源》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原松华:
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
生态产品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由政府和市场通过合理的路径和方式,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形式。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有效破除。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激活一批“沉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以赋能乡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实现机制的过程中,加快培育生态产品消费体系。其次,围绕自然资源资产包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生动力。第三,?为进一步拓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模式,建议各级政府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建设生态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标识和评价追溯体系。通过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乡贤等回流,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生态富农。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黄霞: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数量快速增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据生态环保部通报,截止2024年上半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超过45%。但据调查,这些农村污水处理处理设施在长期运行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是评估现有治理模式和技术成效,强化治理模式和技术选择的科学指导。二是继续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三是加强资金统筹规划管理,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四是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五是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和运维队伍技术水平。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维对于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效应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建管并重,重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维。从强化适应性技术模式选择的科学指导、加强适应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运维,切实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能源评估部主任曹晓红: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行动和具体实践。可重点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环评技术保障中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法依规、环境质量改善的三条底线;比如在水资源配置项目评估中,要关注配置对象不能涉“两高”、生态敏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通过新建项目,带动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拆除小水电、补建鱼道、恢复河流连通性等;要贯彻落实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确保重点流域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不偏航。二是加强新能源行业环境管理政策研究,加快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新型能源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各种“风光+”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促进能源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的同时,也暴露出项目布局日益敏感、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不明、治理技术亟需攻关、管理要求尚需完善等诸多问题,需开展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座谈,制定新能源绿色发展政策建议。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为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体制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探索实践中持续深入推进,业已创新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以及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因此,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一是贯彻落实要坚决做好“四个坚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集成;坚持稳中求进。二是牢牢把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决定》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25项具体改革措施,涉及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体现了改革思路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体现了改革措施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性。要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级工程师马英歌:
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碳污同步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需建立长效机制,制定阶段和长期目标。首先,制定分层次、分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分层次、分区域制定具体的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突出重点行业,制定分阶段、分类型控制方案。其次,推广先进的脱硝和颗粒物去除技术,发展和示范、推广、应用高效脱硝技术,提高现有工业设施、船舶的脱硝效率和颗粒物去除效率;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开展关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控制的科学研究,探索更低碳的绿色治理技术和方法,有效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储备技术力量。同时,需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要结合多种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克服由非线性光化学和气溶胶化学反馈带来的不利影响。然后,需完善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政策,借鉴《MARPOL公约》中条款,提高我国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区限值标准;加强船舶排放标准,推广使用低硫燃料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动低碳燃油、绿色燃料,提高船舶动力系统的氮氧化物转化率;提高船舶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监测技术和监测范围;提高港口的岸电建设和使用率,减少靠港和内河船舶对港口区域大气的污染。最后,强化政策和标准的执行和监管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法规和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同时,通过政策和补贴等方法,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激励措施,促进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减排。通过多措并举,有效改善我国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污染状况,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盯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大气环境高水平保护。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监督和反馈提高,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各行业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蓝天白云常驻贡献力量。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一级调研员翟淑华:
美丽河湖建设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相关行业在大力开展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从已经开展的工作中仍然存在河湖自然岸线率低、生态岸线改造难、不同部门行业对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的标准规范不一等情况。
建议从两方面加以规范。一是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的河湖生态治理相关标准规范。可结合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新要求,对已完成的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程开展评估,分析试点工程在生态化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后存在的问题,开展成效评估,在实践和成效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指南和相关建设标准规范,使河湖生态化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衔接,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的相关标准规范,对列入国家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清单中的河湖,明确建成时间表和任务量,制定美丽河湖建设和保护实施方案。二是对河湖生态岸线建设明确要求,依序开展河湖生态治理。对已建护岸(坡)河湖,研究提出进行柔化或绿化比例的最低要求;对已裁弯取直的河道,研究提出开展恢复其蜿蜒自然形态的河道形态多样性营造的可能性;对新建河湖岸线工程,明确要以自然生态型护坡为主,严格控制新建工程采用直立挡墙式建设、严禁裁弯取直,尽可能保留河湖的自然岸线。
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晓浩: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全球海洋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强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新时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议:第一,强化法治支撑,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第二,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要强化监测调查,全面摸清海洋生物多样性家底。第四,开展保护修复,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最后,实施综合治理,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