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基础设施建设
房屋建设
生态环境及乡建
向世界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19点击数:

  作者:俞海(习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晓巍 (习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战略部(秘书处)副主任)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以来,环境问题上升到全球合作层面,签订并履行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国际公约及协议成为协调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和有力行动。中国是推动国际环境公约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是我们的庄重承诺,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承诺的坚定落实与持续贡献。

  国际环境公约是为了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而制定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环境协定,注重全球可持续发展,并把解决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与习生态文明思想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理念相融相通,与中国共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的目标愿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积极支持国际环境公约,将相关条约文件精神和国际环保标准纳入国内环保法律政策体系,并在生物安全法、核安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明确要求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有助于更好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中国对全球环保共识的尊重与践行,体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环境公约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以多边环境规则为抓手,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化学品管理、臭氧层保护、汞排放等领域履约,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正在逐步成为国际环境规则的主要参与者和制定者。特别是中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捍卫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有助于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效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所表现出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中国开放、包容、透明的自信态度。中国积极参加公约大会和公约谈判,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勠力同心、身体力行推动公约达成和实施。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履约信息,发布并向公约秘书处提交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水俣公约等国家报告。通过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可以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履约进展,进一步展现我国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环保承诺与行动的信任。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推进《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中国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典范项目,已经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1万多个,累计直接社会贡献超15亿欧元,正在建设的融合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的智慧港口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约1.1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2吨。此外还与老挝等国共同开展低碳示范区建设,在阿联酋承建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发电站,帮助相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这些生动实践为讲好中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展现了中国履约的坚实步伐和责任担当。

  有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作为主席国,领导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历史性成果“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的目标中有3项超额完成,13项取得良好进展。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2021年,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远距离迁徙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了不惊扰象群北上南归,人们庆祝传统节日时,不搞庆典,不点火祈福,沿途企业关灯停产,保持静默,全程历时110多天、经过1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最终在人类的帮助与引导下全部安全返回保护区。习指出,“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这类故事不胜枚举,立体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持续引领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履行《湿地公约》30余年,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两次荣获“湿地公约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格局。严格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截至2023年,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生产和使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成功淘汰29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每年减少数十万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环境排放。中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最佳践行者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在民间也有很多治沙故事,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这些故事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容易引起广泛共鸣和认同,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履行环境公约增添了鲜活注脚。

  突出数据与事实支撑。运用详实数据和具体案例,如减排量、重污染天数下降率、优良水体比例、森林覆盖增长率、清洁能源占比等,量化展示中国在履行公约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提升叙事的可信度。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增强事实的说服力。

  突出人物与地方叙事。聚焦参与环保行动的个人、组织、地方政府等主体,通过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创新举措,描绘生动的“绿色英雄”形象和成功案例。比如,请封沙育林的治沙人、垃圾分类站的工作人员、记录蓝天的摄影人等,用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带着泥土味”“冒着热乎气儿”的故事,使故事更具人文关怀与感染力。

  突出科技与创新视角。突出介绍中国在环保科技研发、绿色技术应用、碳捕获与封存等方面的前沿进展,彰显中国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助力公约履行的智慧与实力。讲好绿色科技出海、环保技术转让等故事,充分展现中国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担当与作为。

  突出国内与国际交流。讲述中国在积极参与实施全球环境保护合作项目中,与各国共享绿色经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举措,展现中国在全球环保议题上的开放姿态与合作共赢精神。积极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做大清洁美丽世界“蛋糕”,努力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QY千亿球友会app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