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基础设施建设
房屋建设
生态环境及乡建
河北省一系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效果显现
发布时间:2024-08-21点击数:

  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从青翠山川的鸟语花香到碧水清波的鱼戏蛙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正在燕赵大地展现……

  从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近年来,河北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修山、育林、保水、垦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加快建设。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境内拥有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近年来,雄安新区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淀区生态功能提升、入淀河流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生态空间建设、人居环境治理修复和新区生态环境数字化建设5大类工程28个项目,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

  一是加快白洋淀内生态治理。2019年以来,河北省针对白洋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问题,采用生态清淤、原位治理、生态修复和水系疏通等举措,推进百淀连通、清淤疏浚、退耕还淀,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景观打造相结合,促进白洋淀生态功能提升。

  二是推进千年秀林生态建设。河北省通过增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连通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森林景观廊道。打造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工程,营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与普通植树不同,“千年秀林”中的每一棵树,都拥有一张自己的“身份证”,它链接着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实现了对苗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三是助力淀口湿地生态修复。为减轻白洋淀的污染负荷,开展入淀河流治理、主要河流入淀口混合区综合整治,构造串联的蓝绿空间。实施退耕还淀,建设河口湿地,恢复白洋淀生态水位,扩增淀泊水面,形成白洋淀生态缓冲带。开展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府河入淀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孝义河入淀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逐步恢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超30%,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白洋淀安家,初步形成“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碧波荡漾、鸟飞鱼跃”的优美画卷。

  2022年以来,河北省持续强化衡水湖、南大港、曹妃甸、察汗淖尔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湿地生态补偿试点5.9万亩。围绕自然资源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生态问题,谋划实施省级山水项目8个,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曾经,这里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20世纪60年代初,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扎根坝上,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拓荒之路。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接续奋斗,最终,在这片茫茫荒原上筑起“绿色长城”,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近年来,经过不懈奋斗,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塞罕坝是如何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

  增林扩绿,大力实施攻坚造林工程。在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成功开创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先例的基础上,新一代塞罕坝人向坡度大、石块多、土壤贫瘠、沙化严重的石质阳坡挺进,实现石质山地全部绿化,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8.9%、92.2%的历史最高值。同时,多种方式抓防护,架设围栏、开挖管护沟795公里,构筑起造林地块立体防护网络,建成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百万亩林海。

  提质增效,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森林景观改造、大径材培育等9种森林经营模式,持续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抚育盲区清零行动。大力推广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构建针阔混交、异龄复层、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森林综合效益。2017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累计抚育森林55.8万亩次,林分质量愈加优良,被确定为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

  提档升级,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效益。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加大造林种草、植被恢复力度,湿地面积稳定在10.3万亩。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建改建野生动物通道200余处,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植物625种,成为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河北省各地积极学习塞罕坝典型经验,聚焦“两山、两翼、三环、四沿”重点区域,大力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太行山燕山绿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等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绿化攻坚,加强中幼林抚育,灌木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决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满目翠绿的邯郸紫山生态公园,波光粼粼的青山湖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生态画卷。

  紫山坐落于邯郸市丛台区西北部,是太行山余脉的主峰,矿产资源丰富,但曾经的粗放开采方式使得原有山体千疮百孔。近年来,邯郸市通过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等举措,使废弃矿山变身为城市后花园,也撑起了周边农民的钱袋子。

  “过去,煤灰四处飞扬,家里一年四季不敢开窗。现在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让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家住紫山附近的邯郸市丛台区三陵乡西陶庄村村民刘荣说。

  20世纪80年代初,紫山核心区内先后有40余家煤矿,长期无序开采致使山林损毁、地表沉陷、生态恶化。设施落后的煤矿企业粗放经营,还带来粉尘飞扬、车辆遗撒等二次污染,紫山逐渐沦为城市脊背上的巨大“疮疤”。

  2014年以来,邯郸拉开紫山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序幕,通过关停取缔紫山附近小煤窑、整治工矿废弃地,修建紫山公园,栽植各类花草树木80余万株,增绿面积6500多亩,项目区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6%。

  在复绿过程中,邯郸将滏阳河水引入紫山,在原来矿渣沟基础上修建库容30万立方米的紫云湖水库,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周边环境提升等工程,实现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综合修复治理。近期,紫山废弃矿山实现绿色蝶变的特色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其矿山生态修复经验得以在全国推广。

  紫山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河北省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曾经满目疮痍的秦皇岛栖云山如今已重披绿装,山体破损的三河东部矿区呈现一派草木繁茂的景象,迁安金岭矿山利用“矿山修复+”模式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迁西积极探索“治山靠山围山转,生态经济齐开花”的绿色发展道路。

  河北深入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修复绿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7406处40余万亩,昔日“伤痕累累”的荒山,逐渐披上“绿装”。2022年以来,先后实施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保定白洋淀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施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12个,为首都“两区”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认真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力争到202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0万亩、海岸线公顷,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国土空间修复格局,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贡献力量。(姜慧婕、王跃先)

  人民网石家庄8月15日电 (朱延生)8月14日,河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泽峰一行赴同福集团,就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广“同福共享平台”模式等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同福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山国陪同考察调研。…

  视频制作:沧州广播电视台 “出拳力度再大一些、速度再快一点,要像风暴中的闪电一样,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一大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极拳第八代嫡系传承人吴大伟便与徒弟张啸曦开始了“晨练”。8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将在沧州举办,作为参赛选手的张啸曦正在进行大赛前最后的冲刺性训练。…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