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畅)记者昨天获悉,为了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的《深圳市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技术导则(试行)》正式公布。充分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架起生态修复和固碳增汇的技术桥梁,挖掘到更多固碳增汇潜力,可助力山海“出圈”。
据编制团队介绍,“山”中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储存在植株、枯落物和土壤当中,其中湿地中的腐殖质和泥炭等物质碳储量丰富,这一过程被称为“绿碳”。
而“海”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潮汐作用和沉积物形成的厌氧环境使滨海湿地具有比森林更高的碳埋藏能力。这一过程被称为“蓝碳”。
按照“顺应自然、多元统筹、长效管理”的原则,《导则》为生态修复实践中的固碳增汇提供方向性指引,可应用于公园绿地、矿山边坡、山地森林、红树林湿地、河湖湿地等深圳市域范围内的典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管理决策者、规划设计者、工程实施者均可从不同维度使用该导则。
记者了解到,《导则》提出了四大板块工具箱,助力固碳能力提升。在去除干扰方面,提出了6个子项工具,通过清退低效用地、设置缓冲带、纯林改造、清除有害生物等方式恢复原生植物生存空间,提高生物多样性,并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水平。
在生境改善方面,提出了21个子项工具。在改善植物生境质量的基础上,提供可抑制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生态修复工具,并通过改造地形、水文等方式促进碳沉积埋藏;在植被恢复方面,提出6个子项工具,结合立地条件,选择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的树种,通过植物配置设计和控制等手段,提升不同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碳汇能力;在工程减排方面,提出7个子项工具,优化工程技术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对植被群落进行动态维护更新,多途径减少场地碳排放等。
《导则》还提出了五大修复场景,助力工具理解使用。例如,在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场景,细分为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河湖湿地水生态功能提升两方面,提出可采取生态护坡、潜流湿地、人工浮岛、水下森林等代表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