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基础设施建设
房屋建设
生态环境及乡建
艺术学 艺术乡建参与中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14点击数: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艺术的作用,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深入,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当代艺术从开始的介入式实践逐渐过渡到参与式实践,而以“非遗”的形式构建地方文化特色为模式的传统艺术也迅速发展。这两种现象的产生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又对未来有哪些影响?值得学界探究。

  工业革命极大地扩大了城市规模。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与自然日益隔离,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逐渐显露。敏感的艺术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兴起了手工艺运动,并迅速影响到欧美各国。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也产生了民艺运动,核心同样是探讨在工业化社会中,人类如何对抗被机器异化的问题,反对“没有灵魂”的工业产品,并试图将手工制作工艺引回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尽管艺术家们意识到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然而艺术家同样需要在城市中才能被承认。由此,城市艺术区不断兴起,如纽约的苏荷艺术区、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艺术区、东京的立川公共艺术区、米兰的托尔托纳艺术区、北京的798艺术区,等等。这些艺术区或者坐落于某个废弃的工厂、码头,或者偏安一隅在城市附近的农村,于是艺术社区概念出现了。宽敞的空间、低廉的生活成本、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吸引艺术家群居的重要因素,艺术村成为艺术家理想中的“乌托邦”,有些先锋艺术家自发地深入农村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在我国,随着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来到乡村进行创作。

  早期的当代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主要表现为艺术家对自然与乡村的向往,并体现在对当地文化空间进行改造或者对传统建筑进行的修复上,不可持续性往往是这一阶段艺术乡建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这里“介入”更多的是强调艺术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城市与乡村分别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产物,当代艺术诞生于工业文明之中,很多艺术家从革新的角度将个人情怀融入乡村场域。尽管这种对乡村环境进行的改良抱着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是忽略了主体性不明确带来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艺术家作为外来者打造自己心目中的乡土艺术,很容易脱离当地的地方性文化,当地百姓并不能理解也不能主动参与其中,这种介入式的乡村当代艺术实践往往不可延续。

  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西方的参与式艺术如火如荼,这对中国乡村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参与式艺术强调的是艺术家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这种理念应用到中国艺术乡建场景下,对参与者主体性的重视有助于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在尊重地方性文化的前提下,与当地农民共同合作、融合发展是当代艺术乡建的可持续途径。近年来,奉行参与式艺术理念的艺术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与农民一起创造”“为农民设计”等也成为新的当代艺术乡建的口号。然而,参与式艺术如何更加有效地适应中国现实国情需求,扎实做好并有机融入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亟待解决重大基础问题,切实强化顶层战略设计。

  乡村中有着大量的传统艺术资源,在近年非遗保护运动以及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手工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手工业作为副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曾经有很多学者做过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如李景汉、李植泉、吴德麟、费孝通等。调查发现,由于农业生产有农闲季节,此时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种剩余劳动力,地区间虽有不同,但一般农闲时间都在全年的二分之一以上。这就造成了农民从来不仅仅是农民,还可以是手艺人。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传统中国是一个农工国家,农民大多数是手艺人,因而形成了中国手艺人生产、商人经商的局面。这也是数千年来,我们的瓷器、丝绸还有各种手工艺品享誉世界的根本原因。从新航路开辟至战争前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这都得益于中国发达的手工艺。

  “农工”的文化基因让中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那么,农工文化基因能否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重新振兴,结合新的物流技术与网联技术,创造出能够解决工业社会困局的生产方式?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强调必须传承发展提振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非遗为形式,以构建地方文化特色为模式的传统艺术生产在乡村迅速发展,正是新时代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理念的实践体现。

  西方研究者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人类现代化的开端和模型,他们认为,英美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欠发达国家未来现代化道路的指针。这一观念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力与文化渗透影响全球。思考我们千百年来经济运作方式与文化传承背后的根本逻辑,手艺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而乡土中国从来都是中国文化的根,将乡村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完善本土的应用型艺术学理论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本土农工文化基因的创新道路,必定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路径。(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

  QY千亿球友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