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正面清单’由50家扩容至568家,对治理水平高、守法意识强的企业给予正向激励措施,降低现场检查频次,落实差异化监管,推行非现场执法,做到无事不扰。”在近期召开的“即墨区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措施2.0版”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大队长宋其鲁介绍。
推动人海战术向智慧治污转变,近年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常态化推进非现场执法方式,利用视频监控、大数据共享等信息化手段采集,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非现场执法要求,充分依托现代化监管载体,向科技借力转变执法方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科技赋能,非现场监管手段不断拓宽。10月17日,接到用电管控系统反馈辖区某彩印公司设备治理异常通知后,即墨分局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核查。经排查,发现该公司主治污设备故障开启备用设备,新安装的5万风量RTO设备正在试运行。在执法人员的帮扶指导下,企业在最快时间内完成了参数调试,并按要求对报警原因进行了说明。
涉气重点企业用电量监控系统是2022年以来,即墨分局在全区重点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使用的一种智慧环保举措。
“用电监控系统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治理工艺,分别对产污设施和治污设施安装采集设备,利用传感技术实时收集设备工况数据,再将数据用无线方式传输到后台监测系统平台,实现对企业总用电量、生产设施用电量、环保治理设施用电量的24小时不间断全过程远程监测,这样一来便可以根据三个用电量相互间的比对,精准掌握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宋其鲁说道。
自从即墨区开始使用用电监控系统以来,执法监管便多了一只“千里眼”,远程即可看到企业治污设施开启情况,大大地减少了现场监管的频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8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用电监控系统,共计安装407个监控点位。通过开展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智慧监管,从“人海战术”式的监督中解放出来,破解了基层人少企业多难以全面监管到位的难题。
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
瞄准创新环境执法方式,即墨区优化监管手段,强化智能技术运用,让环境监察从被动响应式调查处理,转向提前介入式服务督促。
目前,即墨区已形成以用电监控系统、在线监测平台、固废管理平台、排污许可管理平台、辐射监管系统等为主的多个在线监测监控平台和智慧执法监管平台的“N+1”型生态环境执法新模式,多个平台发现的相关问题线索,可以及时通过执法智慧监管终端推送给企业,企业完成整改后通过平台反馈执法人员,打通了非现场执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完成销号”的全过程“非现场”。
加强数据分析利用,让隐患消失在预警阶段。“根据该公司在全国排污许可证信息管理平台上的执行报告和固废管理平台上的危废转移联单,数据异常,存在安全隐患。”去年4月,即墨分局执法人员通过排污许可管理平台发现某公司2021年度废盐酸的实际产生量和处置量已超出许可证许可范围。执法人员随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发现该企业确实存在超总量排污行为,结合平台数据分析,即墨分局快速锁定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督促企业立行立改。
利用大数据筛选研判,高效精准排查违法行为线索是即墨区非现场执法查处违法行为的探索尝试。
“我们充分运用自动监控大数据平台开展非现场执法,及时发掘问题线索并进行分析研判,最终通过现场突击检查锁定证据,全面突出了‘技防+人防’的手段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精准发现问题能力,优化了执法效能。”宋其鲁介绍。
截至目前,即墨分局已接入在线家,并制定了数据筛选、预警和处理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远程全时监控、数据关联分析、过程快、线索精准推送、现场快速查处的“五位一体”非现场监管体系。今年以来,即墨分局共向重点排污单位发送超标短信预警1500余条。
不仅如此,以往执法人员可能需要前往现场3、4次取证,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如今有了智慧平台助力非现场执法取证,在平台上只要通过数据库将需要的线索、证据一次性收集,经审核后移交给地方点位,执法人员至多只需前往现场一次进行核实、查漏补缺即可,实现了精准执法和“不打扰执法”。
据了解,通过对异常数据的有效判定、规范处置,及时发现问题,实时预警企业违法风险,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解决了环境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人力不足及人力有限、监管盲区、停产限产执行不到位、治理设施非法停运稽查取证困难、远程监管困难等问题,支撑生态环境执法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查纠转变,实现排污企业的差别化、精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做到生态环境隐患早发现、险情早排除、漏洞早堵塞。
如果说大数据分析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明察秋毫”提供了按图索骥的基础,那么跨业务、跨部门的实时数据共享机制则为消除部门“数据烟囱”、打通数据共享“大动脉”提供了办事效率提升的“新引擎”。
即墨分局加强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密切协作,设立联勤联动办公室,通过“数据共享、情报研判、专项行动、联合办案”,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两法衔接”办案新模式。2022年,即墨分局联合公安和检察院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先后查办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案件3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1起,其中,某布头脱色加工点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等2个案件被选为全省典型案例。
远程执法,入企检查频次大幅下降。今年3月份,即墨分局执法人员在省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上进行“线上”环境执法检查,发现辖区一家公司存在企业污染源监测计划未上传的问题。执法人员随即在省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上填写污染源非现场检查记录表,督促企业进行问题整改,企业环保人员在手机企业端APP上同步收到执法人员上传的检查表,将整改的情况和图片及时上传到APP,实现了生态环境问题“线上”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
宋其鲁表示,通过动态更新正面清单、推行非现场执法,可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但是对正面清单企业免于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不等同于“不管不问”“降低要求”,生态环境部门同样会坚持执法工作方向不变,把入企检查作为推送问题核查整改的补充手段,现场与企业交流,听取企业诉求,帮助企业梳理环境违法风险点,明确监管要求,提升企业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将执法与普法、执法与服务相结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积极引导企业守法。据悉,围绕全市“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部署,即墨区将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作为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有效抓手,有效减少对企业现场检查频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开展非现场监管执法1509次,同比增加123%,发现问题58个,解决问题201个。
“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与精准执法工作需要做到精细化监管、精准化服务、现代化管理。”宋其鲁表示,下一步,即墨分局将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更多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扩大非现场监管模式的覆盖面。同时,积极开展以“执法+服务”为纽带的助企纾困帮扶活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