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更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的完善、改造等社会工程。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基础设施,有“传统”与“新型”之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居住建筑项目、办公商用建筑项目、能源动力项目等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几年提出来的,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市轨道交通七大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满足了我国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所带来的需求,而且也经常被作为一项政策工具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如今,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环境持续利好的局面下,国内各类基础设施系统趋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赶超速度和能力,令世界为之惊叹,在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上,我们已居世界第一,5G通信、高铁和特高压输电等一些技术及服务也已引领世界水平。
经济环境来看,我国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从2018年到2021年国内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均为正值。其中2020年和2021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复工复产受限,国内经济下行,基建投资增速也迅速下降,维持在低位区间运行,但其总体仍保持正增长态势。
对比我国GDP增速来看,2018年到2020年国内基建固定投资增长值走向基本相同,但是到2021年国内GDP以较高速度增长时,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非常克制,较上年增长值仅0.4%。
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低于整体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专项债穿透式监管导致的专项债发行节奏偏慢,以及下半年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防范、控制政府宏观杠杆率带来的地方自筹资金不足。对比近年来我国专项债发行进度及城投债净融资规模环比增速情况来看,2021年的专项债发行进度和城投债净融资规模环比增速整体上明显低于2019年和2020年。因此2021年我国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值依旧下降。
2021年年底,我国财政部提出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并提前下达2022年1.46万亿新增专项债额度,重点用于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城乡冷链物流等基建项目。今年QY球友会官网以来,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5200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高新技术等行业。预计未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经济环境将持续利好。
在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位凸显。与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相比,基础设施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更为直接,且见效更快,其可控性相对较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经济企稳、改善市场预期。所以在进入2022年以来,我国国务院、中央及有关部委频繁召开和发布了关于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会议和文件,使得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迎来新一轮政策窗口期。
从近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正在提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发力也要适当靠前。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预计未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内传统基建优化升级以及新基建的宏观政策环境都将持续利好。
基础设施建设的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也是社会各项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到2019年国内城镇化率便增长至60.6%;截止到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增长至64.7%。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率将会继续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会被继续拉动。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技术的进步等,许多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加快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升级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环境也是相对向好的。
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为主要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支撑体系,其完善程度和完备体质都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甚至对各项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益处,且与其他行业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公益性相对较强,因此预计未来行业的社会环境也将持续利好。
总的来说,未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前景广阔,且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均有发展点。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美国,仍然处在追赶状态。比如地铁对比,纽约和芝加哥地铁系统全年无休,24小时营运。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座城市地铁能够做到。另外,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的设施问题愈发突出,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挤、排放的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待解决,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在于城市过去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协调性,且环保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等。
当前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够完善,还不能够满足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双碳目标”,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策略来完善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与优化仍有发展前景。而且传统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也将助力后续包括网络、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可见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发展点。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实践中产生的新概念,在我国迈进“十四五”之时,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便空前迫切。
2020年以来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巨大冲击,“新基建”便获得国家层面多次研究部署,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毫无疑问,未来我国包括5g基站、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L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