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专业护水队员在丹江口水库上清理江面漂浮物。该县组建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常态化护水。杨振辉/摄
●南阳市移民村已建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小区152个,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提高到7800元,有1/3的移民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全市已有20个移民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0户移民户被评为市级移民户。
●如今,很多农民成了茶场的“产业工人”,亦工亦农,让他们一年人均净增收入1万多元。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水到渠成。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原有的移民新村也正陆续通过扩展、提升、增容变成新型农村社区。
“过去,我们提出移民工作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主要是指经济建设、物质层面,现在看这个标准低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要求丰富内涵、完善提升。”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在移民新村蹲点调研笔记中写道:“稳得住,要靠‘五个文明’共同发展才能稳得住;能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生态、文化、社会事业都要同步发展;可致富,不仅是物质富裕,群众的精神也要富裕,生态环境也要富裕。”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移民村经济社会发展,南阳市实行市领导联系移民村制度,选派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到移民村,帮助建班子、帮民富、促稳定等工作,累计培训移民2.1万人次,全市移民村已建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小区152个,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提高到7800元,有三分之一的移民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全市已有20个移民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0户移民户被评为市级移民户。
南阳市以强村富民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技术培训为基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力争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年内达到全市农民平均水平。QY千亿球友会app
记者在九重镇唐王金银花种植基地看到,总面积9000余亩的基地周围全部实施了铁丝网封闭,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浇灌设备。据介绍,金银花不仅是生产双黄连等产品的主要原料,具有清热解毒、广谱抗菌等药效,而且有很好的固土作用,能很好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
福森药业集团副总经理张毕强介绍,福森集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借助移民搬迁后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公司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种植农民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等服务,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优惠保底价格收购,辐射带动农民种植。目前,淅川县连片种植金银花已达8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基地县,年产值8亿元以上,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以上。金银花种植不仅成为淅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渠首保水质促民富的示范项目。
为加速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淅川县改变行政干预的传统做法,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奖补措施等,用市场化机制刺激产业发展。2012年年初,淅川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扶持发展金银花、茶叶、竹柳等生态产业,并从资金扶持、品牌认证、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全县各部门倾力支持服务,做到基地建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破解资金瓶颈,金融部门先后为企业融资近20亿元。仅茶产业一项,每年就提供500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和种茶大户。
优厚的政策“红包”,极大调动了企业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2014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新发展茶叶、竹子、软籽石榴、金银花等生态产业6万亩,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国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投资20亿元,发展蔬菜、水产品养殖等有机农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淅川县30多万亩荒山尽披绿装,丹江两岸,满目皆绿,清新宜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结合。截至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竹博园、泓森植物园等标准较高的精品示范园10余个,全县生态产业总面积已达到28万亩。以大石桥竹柳、九重金银花、荆紫关湖桑、西簧核桃、毛堂茶叶等为重点的“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20万农民由此端上了“绿饭碗”。淅川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种质基因库、河南省最大的玫瑰连片种植基地和河南省最大的湖桑种植基地。
如今,很多农民成了茶场的“产业工人”,亦工亦农,让他们一年人均净增收入1万多元。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水到渠成。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原有的移民新村也正陆续通过扩展、提升、增容变成新型农村社区,群众在共建享,在共荣中发展。
如今的淅川,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45.8%,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优质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00天以上。生态产业的强势崛起,还带动了旅游、运输、服务等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
结合流域特点,在移民搬迁后废弃的村落和荒山荒坡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突出生态旅游观光主题,吸引社会企业注资共同开发:丹江源和亿隆公司投入4000万元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恒基公司在草王沟流域投资1000万元发展休闲观光产业……一个个生态产业的崛起,都与当地的水土保持工程结合在一起,确保水保工程“中用也美观”。如今,通过吸收社会资本,该县建成了荆紫关生态风景带、鸿森植物园等36个集水保功能、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景点。经过几年大力发展,现生态种植已达到山地绿化、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效果,为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淅川,山更绿,水更清,生机盎然,魅力无限,渠首大地俨然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全国农建百强县”“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省“红旗渠精神杯”九连冠等殊荣,无不见证着淅川县为守护一库清水所作的努力,一个山川秀美、水碧天蓝的新家园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西峡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的水源涵养区,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猕猴桃之乡”,野生面积达到40万亩,被称为“中华猕猴桃基因库”,先后通过了中国OFDC(环保部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及美国OCIA(美国有机作物改良协会)、日本JAS(日本有机作物标准法规)、欧盟ECOECRT(欧盟有机认证协会)和美国NOP(美国有机认证协会)认证。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峡就开始探索人工种植,目前全县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0.5万亩,挂果面积4.6万亩,产量4.8万吨,基地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多年来,西峡致力猕猴桃贮藏和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保鲜库85座,贮藏量1.5万吨。已建成西峡华邦公司、福莱尔南方航空食品公司和哪吒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两万吨,开发出果汁、果片、果酱、果酒、罐头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同时,为提高加工水平和档次,先后引入联想集团华夏联诚、郑州好想你枣业、新西兰安发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和台湾佳美集团等“行业巨头”,共同对西峡猕猴桃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目前,西峡猕猴桃鲜果销售已覆盖北京、上海等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加拿大、日本、东南亚和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猕猴桃已经成为西峡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猕猴桃产值已达4.5亿元,8万人直接参与猕猴桃产业,猕猴桃重点生产区,仅猕猴桃一项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猕猴桃走上了致富路,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壮大,带动了包装、运输、贮藏、加工、营销、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河南省南阳市多处生态农业基地看到,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农业生产已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开始向质量效益和循环农业方向转变,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呵护一库清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南阳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全市农业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南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南阳市移民村已建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小区152个,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提高到7800元,有1/3的移民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全市已有20个移民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0户移民户被评为市级移民户。
●如今,很多农民成了茶场的“产业工人”,亦工亦农,让他们一年人均净增收入1万多元。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水到渠成。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原有的移民新村也正陆续通过扩展、提升、增容变成新型农村社区。
“过去,我们提出移民工作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主要是指经济建设、物质层面,现在看这个标准低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要求丰富内涵、完善提升。”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在移民新村蹲点调研笔记中写道:“稳得住,要靠‘五个文明’共同发展才能稳得住;能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生态、文化、社会事业都要同步发展;可致富,不仅是物质富裕,群众的精神也要富裕,生态环境也要富裕。”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移民村经济社会发展,南阳市实行市领导联系移民村制度,选派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到移民村,帮助建班子、帮民富、促稳定等工作,累计培训移民2.1万人次,全市移民村已建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小区152个,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提高到7800元,有三分之一的移民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全市已有20个移民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0户移民户被评为市级移民户。
南阳市以强村富民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技术培训为基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力争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年内达到全市农民平均水平。
记者在九重镇唐王金银花种植基地看到,总面积9000余亩的基地周围全部实施了铁丝网封闭,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浇灌设备。据介绍,金银花不仅是生产双黄连等产品的主要原料,具有清热解毒、广谱抗菌等药效,而且有很好的固土作用,能很好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
福森药业集团副总经理张毕强介绍,福森集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借助移民搬迁后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公司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种植农民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等服务,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优惠保底价格收购,辐射带动农民种植。目前,淅川县连片种植金银花已达8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基地县,年产值8亿元以上,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以上。金银花种植不仅成为淅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渠首保水质促民富的示范项目。
为加速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淅川县改变行政干预的传统做法,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奖补措施等,用市场化机制刺激产业发展。2012年年初,淅川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扶持发展金银花、茶叶、竹柳等生态产业,并从资金扶持、品牌认证、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全县各部门倾力支持服务,做到基地建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破解资金瓶颈,金融部门先后为企业融资近20亿元。仅茶产业一项,每年就提供5000万元以上的信贷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和种茶大户。
优厚的政策“红包”,极大调动了企业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2014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新发展茶叶、竹子、软籽石榴、金银花等生态产业6万亩,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国500强企业海亮集团投资20亿元,发展蔬菜、水产品养殖等有机农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淅川县30多万亩荒山尽披绿装,丹江两岸,满目皆绿,清新宜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结合。截至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竹博园、泓森植物园等标准较高的精品示范园10余个,全县生态产业总面积已达到28万亩。以大石桥竹柳、九重金银花、荆紫关湖桑、西簧核桃、毛堂茶叶等为重点的“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20万农民由此端上了“绿饭碗”。淅川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种质基因库、河南省最大的玫瑰连片种植基地和河南省最大的湖桑种植基地。
如今,很多农民成了茶场的“产业工人”,亦工亦农,让他们一年人均净增收入1万多元。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水到渠成。有了产业支撑,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原有的移民新村也正陆续通过扩展、提升、增容变成新型农村社区,群众在共建享,在共荣中发展。
如今的淅川,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45.8%,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优质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00天以上。生态产业的强势崛起,还带动了旅游、运输、服务等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
结合流域特点,在移民搬迁后废弃的村落和荒山荒坡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突出生态旅游观光主题,吸引社会企业注资共同开发:丹江源和亿隆公司投入4000万元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恒基公司在草王沟流域投资1000万元发展休闲观光产业……一个个生态产业的崛起,都与当地的水土保持工程结合在一起,确保水保工程“中用也美观”。如今,通过吸收社会资本,该县建成了荆紫关生态风景带、鸿森植物园等36个集水保功能、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景点。经过几年大力发展,现生态种植已达到山地绿化、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效果,为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淅川,山更绿,水更清,生机盎然,魅力无限,渠首大地俨然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全国农建百强县”“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省“红旗渠精神杯”九连冠等殊荣,无不见证着淅川县为守护一库清水所作的努力,一个山川秀美、水碧天蓝的新家园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西峡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的水源涵养区,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猕猴桃之乡”,野生面积达到40万亩,被称为“中华猕猴桃基因库”,先后通过了中国OFDC(环保部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及美国OCIA(美国有机作物改良协会)、日本JAS(日本有机作物标准法规)、欧盟ECOECRT(欧盟有机认证协会)和美国NOP(美国有机认证协会)认证。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峡就开始探索人工种植,目前全县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0.5万亩,挂果面积4.6万亩,产量4.8万吨,基地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多年来,西峡致力猕猴桃贮藏和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保鲜库85座,贮藏量1.5万吨。已建成西峡华邦公司、福莱尔南方航空食品公司和哪吒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两万吨,开发出果汁、果片、果酱、果酒、罐头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同时,为提高加工水平和档次,先后引入联想集团华夏联诚、郑州好想你枣业、新西兰安发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和台湾佳美集团等“行业巨头”,共同对西峡猕猴桃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目前,西峡猕猴桃鲜果销售已覆盖北京、上海等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加拿大、日本、东南亚和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猕猴桃已经成为西峡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猕猴桃产值已达4.5亿元,8万人直接参与猕猴桃产业,猕猴桃重点生产区,仅猕猴桃一项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猕猴桃走上了致富路,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壮大,带动了包装、运输、贮藏、加工、营销、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河南省南阳市多处生态农业基地看到,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农业生产已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开始向质量效益和循环农业方向转变,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呵护一库清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南阳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全市农业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南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