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基础设施建设
房屋建设
生态环境及乡建
打造新型城乡关系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21点击数:

  作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博导 张衔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教授 岳文泽

  习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我国目前仍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并将“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作为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这些都标志着城乡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议题,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无疑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在许多领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较为突出,这种“二元结构”壁垒,源于早期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市场体系、工业化模式以及投入机制,多重制度设计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隔离,这些也决定了城乡区域融合的机制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首先,城市虹吸效应阻碍了城乡要素均衡流动,使得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向城市范围涌动,农村空心化、农地边际化等问题俨然成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常态。其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增加了城市虹吸效应。据统计,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的2.45倍,城乡可支配收入仍有明显差距。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这使得依赖第一产业的农村地区“贫者”数量与日俱增。再者,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困难期,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亟待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垃圾填埋等人居环境不容乐观,城乡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给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较大阻力。

  习曾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十四五”时期应把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上。正如习曾强调的,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样才能破除城乡要素流通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明显、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置失衡等问题。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可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和谐发展、生态良好宜居四个方面助力,以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搭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关键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实践的重大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机制、农村土地管理使用新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机制等政策体系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做好、做实才能保障城乡和谐相融。

  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及新时代乡村规划作为有力抓手。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上下联动,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各级政府要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客观数据为基础,全面考虑域内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中重视城乡要素合理布局;要划定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使得城乡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共生;对于村镇规划,要通盘考量各村镇的资源本底与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村镇发展潜力,定位村镇功能,推动不同村镇合理、长足发展。

  产业发展是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之路。推动我国经济大跨步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强化“以工补农”,构建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地方政府应合理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而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此外,应在农村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比如,在西北干旱区发展戈壁农业,一方面能规避当地耕地贫瘠、土地退化的劣势,实现水资源、农资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能通过农产品加工、物流、包装、销售等环节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升农业发展活性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最终推动城乡之间经济循环,加快城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良好生态和幸福指数的需求不断提升。“十四五”时期应以绿色发展引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资源与环境在城乡连续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注重城乡之间绿色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摒弃“向生态要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排查、整治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产业,降低市民、农村受到“二手污染”的风险。此外,完善对农村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村民保护生态用地。要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好退耕还林、还湿补偿政策,守护好城乡间宝贵的生态高地。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圈,绘制鸟语花香的乡土画。

  全球经济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应大胆进行制度改革,打破“城镇-乡村”二元结构壁垒,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着眼点,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切实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转,逐步建成经济繁荣、产业兴旺、环境宜居、道路畅通、民风和谐的一体化城乡形态。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趋势,高质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破题“十四五”,以国内大市场促进大循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全面认识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演变和内涵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实施“四个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要义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金融开放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拓全球合作新局面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QY球友会官网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