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公司要闻
媒体关注
政新微评丨手把手教你写好新媒体评论!
发布时间:2024-09-02点击数:

  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的官方属性,注定不能进行个人色彩过于强烈的情绪发泄,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求同存异才是正道。切忌情绪激昂,逻辑混乱,论证不足。评论文章若没有自身明确的观点,不能体现出能够支撑自身观点的事实和论证逻辑,是做不到以理服人的,这样的文章虽然在特定的圈群中,能够得到响应,但很难被这一群体之外的人群认同,甚至传播出去会起到反作用。

  新闻评论的要求客观冷静、公正理性,虽然作者一定会在文章中体现出自身情绪,但一定是有依据事实的推理和分析,而不是单纯强化情绪导向,更不能罔顾事实去对事件本身进行主观臆断和猜测,更不能采取为保护自身,去给反对的声音上纲上线扣帽子,就会陷入“为支持而支持,为反对而反对”打嘴架的怪圈中,失去了评论的意义。

  将相似情况放在一起点评,是新闻评论常用的办法,但是选取事例也是最具主观色彩的。倘若只去选择反差最大,或者是非常极端的事例,为了评论需要而只引用对自己观点的有利的素材,这也是一种不客观,要横评就应该至少正负均应举例,事实放在一起,让公众来在同等的情况下判别高下,而不是“选择性回避”。

  评论是要得到越广泛人群的阅读和理解才有效果,仅仅局限于所在的单位机构行业利益,忽视大多数网民的普遍心理,不去做有针对性的解释和交流,这样的评论很难提升公信力。

  从传播效果上看,一方全无责任式的评论往往容易惹来非议,特别是在事实尚不明晰,情况还在调查,官方结论莫出之时,讨论责任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评论论事实,官方定责任,政务新媒体评论还是应该跳出避责推过的想法,而是从事件的社会意义,对于某项工作的完善推动作用出发,既要认可弘扬事件中的正能量,也要对存在的问题瑕疵去剖析,列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向,这才是更有价值的评论。

  公平准确是第三方观点中最难的要求。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或褒或贬,但对于一起有争议具体事件来说,单纯强调支持或否定都是一种极端,所谓公平就是评论者能够换位思考,从思维出发点上,从事件的双方或多方立场上去看待。从事实素材选择上,优先采纳被普遍认同或是不存在争议的部分,对于单方信源,或是事实存疑部分不作为证实观点的主要依据,否则很可能被误导,一旦事实反转,评论文章也是覆水难收。从引用的规章制度上,用甲地的制度去评论乙地的事件,这也是一种春秋写法。

  时效务实是考验写作者发现热点和舆情反映能力。新闻评论对社会事件或热点的反应一定要迅速,要么是能够抓住事件核心,来强化自身一贯的观点,要么用新事实来讲老道理,要么是在出现公众差异性观点之后,能够融入进去,表明自身态度。时效一方面是要时刻关注热点,即时发现,动态跟进,带入式思考,随时事件深入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方面则是把握住评论的时机,并不是一味快就是好,一般还是要在基本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再跟评,同时如果自身观点与已经形成主流的观点对立时,更要求自身的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三思后敲键盘。

  务实则是评论别贪高求大,能把某一点理论明白就有收益,同时新闻评论选题切入点要有的放矢,体现针对性,带着问题去探讨,如同本文开头所说,要能够自问自答“为何要写”“针对哪点而写”“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

  包容理性则是态度和坚守。评论是需要公众来探讨的,而不是吸引流量的工具。虽然偏中性理性文章获取的关注度和互动性,的确赶不上偏激观点,甚至带情绪的文章,但政务新媒体的底线和规矩要坚守,要说就要材料准确,引用有源,分寸适度,评论有理有节,态度开放包容,评论说出去就不怕争议,哪怕被怼也不冲动。新闻评论的核心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基础,先踏实把事看透了,把各方声音都听清楚了,再考虑自己要说的话。

  讲道理,要么是就是论事,把事件里的疑点引导大家分析,逐步达到对事件看法的趋同,要么就是提炼出有一定高度和广度认知,从事件出发,去从社会影响、公众心理、传播分析、专业领域评价等某一角度,去把事件扩展,阐述一起事件的现实教育意义,这是政务新媒体新闻评论文章的核心竞争力。

  用事实做证据推理出应该的结果,对于符合的,说明其合理性,对于产生差异的,找出症结点,这症结就是一起热点事件中体现出的难点、疑点和盲点,就是最值得评论的东西。

  从人对事件的基本认知出发,从普通网民的视角,把事件从开始的碎片去逐渐拼接起基本事实,并在其中对于重点环节,涉及各方的表达内容及方式进行分析,从事件进程的时间轴线上看事件中的矛盾点和对立点,并对引发事件升温或降温的关键因素加以剖析,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是这样的效果,有什么值得借鉴或反思的。时间轴思考就是通过事件回述来理清事件的关键点和因果关联,透过现象分析导致的内外因。

  东边日出西边雨,情节相类似,为何处理不相同,效果有千秋。两起以上的事件放在一起找不同,本身就会引发“公众兴趣”。当然这种比照要有可比性,不宜采用时间差异或地区差异过大的。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写法,就是先把关键问题罗列出来,再从事件发展中,看哪些已经有了答案,哪些仍然存疑。以“几问”为主线,通过持续追问去找事发原因,去看涉事各方的应对表现,去把事件中的社会价值提炼出来提示给公众。

  当一起事件中涉事方或公众观点存在明显对立时,可尝试站在不同角度,把对立的观点和成因放在一起,探讨为何同一个事实之下,产生各异的想法。变换视角评论中,评论者站在不同身份去阐释这种群体的想法及原因,同时又要能跳出来,去努力理解不同声音的成因和道理。这种方式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吸引公众参与讨论。

  一般适用于专业领域考量,要么是从事件调查处理本身去提出可能的方向,预设记录结果;要么是从事件传播舆情发展角度,去探讨可能发生的转折,情绪的走向,并给涉事单位支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