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公司要闻
媒体关注
外媒开始关注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月背土壤发论文会用中文还是英文?
发布时间:2024-09-23点击数:

  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这里将原文的翻译版本放在这里,大家可以看看。(注:该翻译由AI机翻而成,大家能懂意思就行。)

  中国的嫦娥六号任务正在返回途中,携带着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样本,科学界的梦想即将实现,即发现这些样本所隐藏的秘密。但是,当这些自6月2日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东北部采集,预计重量可达2公斤(4.4磅)的样本,在经过分析后,得出的历史性的发现,到底该以何种语言、在何处被撰写和发表呢?

  在中国的科学界,有一种观念认为,用英语发表不仅是沟通的媒介,也是获得全球认可的桥梁。写作时默认用英文而不是中文,被视作是一种为了获得国际认可而不得不付出的牺牲。

  中国科学家习惯性地用英语撰写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美国《科学》杂志或英国《自然》等著名期刊与更广阔的世界分享。

  当中国2020年的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近侧采集了数十年来的第一批样本时,首批研究由中西方科学家联合团队进行,并在2021年10月出现在《科学》杂志上。

  据中国科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回忆,这引发了全球轰动。2020年收集的岩石带来了许多令人惊讶的发现,因为它们比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阿波罗和苏联月球任务带回的样本要新得多。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说:“我们当然希望我们国家的突破性科技成就能够出现在中国的顶级期刊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事实上,情况并非总是如此。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中国首个诺贝尔科学奖,她在1977年的《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关于青蒿素发现的论文。

  该期刊由中国科学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赞助,曾经发表了许多重大发现,但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稿件而遭受挫折。

  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前主任、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高福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学术交流的语言中文“曾经辉煌”。

  高福表示,包括屠呦呦的成就和高温铁基超导材料的发现在内的突破,最初都是用中文期刊发表,然后被世界认可。

  然而,高福指出,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基本上首先由外国期刊报道”。

  有趣的是,就在几年前,高领导了中国CDC团队对2019冠状病毒病流行病学的一项里程碑式研究,该研究首先在2020年1月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这一举动在中国引起了争议,当时公众渴望获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任何信息,因为中国正在应对大流行的早期阶段。

  对这项研究海外发表的回应反映了中国研究人员的一个更广泛、令人不安的困境:虽然他们认识到用母语写作的重要性或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使用母语写作却变得十分困难。

  牛顿的《数学原理》是用拉丁文写的。爱因斯坦的第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居里夫人的工作是用法语发表的。

  然而,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科学界发生了转变,现在大多数科学研究都用一种语言——英语发表,而英语只有大约18%的世界人口使用。

  并且,虽然全球可能有98%的全球科学研究都是用英语发表的,但中国学者的论文数量一直在攀升。

  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朱作言就观察到,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已从世界总量的0.2%上升到10%,仅次于美国。

  但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却鼓励优秀论文流向外国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尽管拥有世界第二大学术期刊数量——超过4800种——但缺乏国际学术影响力。

  2019年底,中国教育部科技司前主任李志民呼吁,如果研究由政府资助,那么论文就应该用发布国家的官方语言发表。

  李志民认为,这一要求将使资助者更容易审查研究项目,促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并提高国家的科学素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强调,“在祖国的土地上撰写研究成果”的提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和用中文发表。

  他说,那将是“狭隘的”。关键而是要集中研究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或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随全球研究热点,浪费研究资金和资源。

  但在个人层面上,有很多实际原因和激励措施促使研究人员这样做。在中国的评价体系下,发表在著名的英语期刊上的文章通常会带来不小的回报。

  除了晋升机会和学术荣誉外,还有名声,海外科学杂志的认可往往会吸引广泛的媒体和公众关注。

  例如,上个月,生物学家朱家鹏因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奖项和100万元人民币(138,000美元)的奖金。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邓李才认为,国家任务如嫦娥计划的研究成果应该优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邓李才称,自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大型望远镜项目开发以来,他一直担任团队负责人,并坚持让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第一批研究出现在国内期刊上。

  他认为,“这首先可以突出这些独立和前沿重大科学项目的民族性,也有助于提高国内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不过邓李才也提到,英语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界的通用语言,应该作为交流的媒介,他还表示这与政治无关。

  据邓李才的说法,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的科学家可以考虑在中国的一些英语期刊上发表,如《天文学研究与天体物理学》(RAA)。

  他说:“我们在RAA上发表的所有关于LAMOST计划的预研究文章都已进入国际高被引文章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锐表示,自己更喜欢在中文期刊上发表,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院鼓励这样做。另一点则是他认为,只要科学界保持实质性的交流,用母语撰写学术论文就不会是障碍。

  云南一高校后勤回应3硕士被聘为宿管,“面试表现好”,这是否算“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