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基础设施建设
房屋建设
生态环境及乡建
抗美援朝胜利百万志愿军如何安置?杨勇为毛主席献上妙计
发布时间:2024-08-13点击数:

  QY千亿球友会app,成为了当时困扰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难题。而开国上将杨勇,则为两人提出了一条妙计,最终成功解救了这个难题。那么,

  早在驻扎朝鲜的130万志愿军归国之前,我国就已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裁军,安置了近150—200万退役士兵。第一次裁军的时间,是在1950年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为了让各行各业都能够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便在当时进行了总人数为150万的大裁军,将军队总规模从解放战争时期兵员总人数的550万精简至400万左右,以休养生息。

  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却让我国后续正准备进行的裁军计划不得不提前终止:中国自古以来便与朝鲜一衣带水,而中国人民又深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便在1950年10月19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经历1950年10月——12月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但是,恼羞成怒地联合国军司令官麦克阿瑟却在此时扬言道“要将朝鲜半岛的战火,烧到中国本土”,并在媒体面前声称“美军将计划在朝鲜半岛使用”。时刻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人民,此刻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于是便在当年年底开展起了大规模的国家军事动员:一时间,共有200余万华夏儿女穿上军装,时刻准备奔赴战场:此时,我国的兵员总人数达到了611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力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在随后几年的抗美援朝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取得了后续三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而1952年10月美军在上甘岭“摊牌行动”的失败,则标志着朝鲜战争自此逐渐走进了尾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深谋远虑,开始考虑起战后退役志愿军战士的安置问题,于是便在1952年先进行了一次裁军,将全军的总人数精简至400余万人,基本达到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裁军时的兵员人数。

  尽管我们对朝鲜战争的停战有所预料,但是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的忽然签署,依然给我军的裁军计划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按照当时军委和其余有关经济部门的计算,我国如需恢复战后经济,部队兵员的总人数应需维持在300万人左右——而这也就意味着,当时驻朝130余万志愿军部队中的大部分战士,都将面临退役的命运。如何在照顾战士情绪和生活的同时,能够顺利完成裁军计划,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路,就成为了一个令众人头痛的难题。

  在战后的裁军计划中,我国除了需要考虑当时志愿军战士的情绪和生活,另一个同样需要重视的重要因素,便是朝鲜当局的态度。在抗美援朝结束后不久,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便与毛主席会晤,在和主席交谈的过程中,金日成不止一次担忧地表示:如果志愿军率先撤出朝鲜,美、韩两国会不会出尔反尔,趁机再次跨过三八线,入侵朝鲜?——而抱有这样疑虑的,在当时也不止金日成一人。在当时的朝鲜国内,更有部分观点激进的人认为应当“雇佣志愿军长期驻军朝鲜,以保障朝鲜的安全”。

  在得知朝方的态度后,毛主席便将曾经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指挥员们都召集起来,想要一起商议一个稳妥撤出朝鲜半岛的办法,而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任第20兵团司令员,指挥金城战役的杨勇也在受邀之列。深知朝鲜状况的杨勇,立即为撤军的难题献上了八字谏言——“延期回归,分批撤离”。

  所谓延期回归,指的就是这130万志愿军不急于一时间全部回国:一方面,朝鲜当局对时局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美、韩两国撕毁停战协议,趁中、朝两国不备再次跨过三八线,那么抗美援朝的胜利果实就将面临付之东流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当时的新中国正在初步进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如果这130万志愿军突然归国并且退役,那么国家一时间恐怕也难以为这些志愿军战士找到充足的工作岗位。

  而分批撤离,指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计划用3——5年的时间,依次有序撤离出朝鲜半岛,每次撤出20—30万人左右。直到国际局势稳定,朝鲜不再受美、韩两国威胁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才全部撤出朝鲜。

  为了让朝鲜当局能够放心,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多次会晤金日成,与他商议撤军一事。1954年,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与美、英、法等国商议朝鲜半岛和平一事。在会议期间,周总理公开表态称:“如果美、韩两国再次出兵朝鲜,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听到周总理表态后的金日成,立即吃下了颗定心丸。而在1957年底,毛主席第二次访苏与金日成会晤期间,金日成又一次问到“美、韩两国会不会出尔反尔”的问题,毛主席回答道:“美、韩会不会出尔反尔,我不清楚,但是中国人民永远说话算数。如果帝国主义再次侵略朝鲜,我们一定会支持朝鲜人民到底。”

  而在朝鲜具体的国防安全方面,提出“延期回归,分批撤离”的杨勇,则亲自为金日成答疑解惑,他说道:“目前来看,朝鲜的现役部队维持在100万左右。如在38线部署重兵,可足够在一定时间内抵御美、韩两国攻势。届时,两栖登陆将可能成为美军进犯朝鲜的主要方式。但考虑到美军调动海军所耗费的时间,中国有足够时间在朝鲜遭受侵犯之际,再度出兵。”

  在中国多次郑重其事的承诺下,中、朝双方最终达成了撤军一事的共识。130余万英雄儿女,在历经战火和风霜后,终于踏上了归国还乡之旅。

  留在异域的130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在1953年停战之后未再承担任何大规模的军事作战任务,但在朝鲜期间他们也一直没有闲着:在130万志愿军驻扎在朝鲜期间,部队的后勤主要由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供应,但是本着“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驻朝期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承担起了援助朝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

  据朝鲜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志愿军1953——1958年驻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帮助朝鲜建设民房45000余间、桥梁4300余架、堤坝4000多条、大小水渠2300多条、植树3600多棵,为朝鲜人输各类物资数十万吨,随行军医治疗患病朝鲜人民上百万人。这些兴建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为朝鲜在后续提供了一定的军队调动能力,增强了朝鲜的国防力量,而且还为朝鲜在战后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尽管这些志愿军的援建项目大多数属于无偿援建,但是这对中国而言也并非毫无益处:因为这130万志愿军在驻朝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援建,自身也就在劳动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这130万志愿军归国之后,他们其中的大多数都成为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优秀的工人,或者厂房机床前的高级技工,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莫过如此。更重要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在抗美援朝结束后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援建而变得异常牢固。

  除了帮助朝鲜人民建设基础设施以外,这130万志愿军中也有相当一批人马在驻朝期间承担起了训练朝鲜军队的任务,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忘掉自己打仗的看家本领。因为考虑到美、韩两国可能出尔反尔的风险,所以在1953——1958年的三次大撤军中,我军每撤出一批志愿军,就训练出一批新的朝鲜人民军队,“顶”在三八线上,以防美韩联军突然发难。而这些平日里主要负责朝鲜人民军队训练的志愿军,也并没有在归国后全部退役,而是有一部分驻扎在了临近朝鲜的长春军区。一旦战事发生,这支已与朝鲜人民志愿军在训练中教学相长的部队,便会立刻开赴战场,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

  等到1958年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部分已撤离朝鲜,只剩下了5个军,大约25万人的部队依旧在朝鲜半岛驻扎,他们的撤离只是时间问题。此时,杨勇再次向毛主席等人建议道:“可以选择在当年10月25日这个特殊的时间归国。”最终被毛主席批准同意——1950年的10月25日,正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的日子,那一天志愿军一个团歼灭韩国一个加强营的大部分,取得了入朝以来的首次大捷,因此也被我们视作“抗美援朝的纪念日”。

  1958年10月25日,当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登上火车,准备回到祖国的怀抱之际,数万朝鲜人民涌向火车站,为告别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送上蔬菜、馒头,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朝鲜做出的贡献。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朴正爱把签有700万朝鲜人民的签名册交给杨勇,这份签名册是由朝鲜人民自发行动,历时4个月完成的一次纪念活动。更有一名叫做姜金石的七旬老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将4颗野山参送到杨勇的手中,以感谢他在抗美援朝和建设朝鲜期间的付出,并以此祝福他长命百岁。

  等到列车缓缓开动时,坐在火车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更是惊讶地发现:在归国的路上,每30里的路程便有朝鲜人民夹道相送。许多志愿军战士见到此情此景,顿时泣不成声:这片曾让他们挥洒血水与汗水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志愿军战士的第二故乡。面对着这片土地,他们为何在离别之际饱含泪水?或许,只因他们对这片土地上的祖国和人民爱得深沉。